五、數字化升級,用戶善借力。
1、在流量的汪洋里,直掛云帆濟播海。
商品經濟的變革和發展,催促著互聯網產業進入了爆發期,如火如荼也眼花繚亂。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推薦引擎、社區團購等幾乎在一夜之間紛至沓來。
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網絡流量”,?網絡仿佛一個巨大的海洋,不盡相同的“直播”形式,豐富多彩的社交APP平臺,如同一個引流精準客戶的大型基點,把公域的客戶,或者別人的客戶,想方設法吸引為自己的私域客戶。
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產業,抓手無處不在,每一步都是獲取流量的好機會。
在所有的社交工具中,“直播”最討喜,其生態鏈和技術也備受關注,它夠直接,夠形象,用戶之間的商務交流哪怕失敗,容錯損失也能在一定承受范圍內,并且用戶規模在不斷增加,所形成的市場空間也極其廣闊。
網絡“直播”的生態可大致描述為:內容制造門檻低,客戶使用率較高、裂變能力強、互動性粘稠,其形態已明顯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直播+”作為直播和其它工具的疊加形態,也作為一個可試探性的全新模式呼之欲出。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截至去年夏末,網絡市場“直播”用戶規模已達6.38億,占網民整體的63.1%,與前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7.2%。
?“直播+”以網絡流量為基礎,更接近一種成熟的線上生態。它更貼合企業平臺的需要,有獨有的個性和屬性,能承載除信息外的其它資源,包括品牌、供應、教育等。
需要注意的是,直播具備一定優勢,但要防止“流量”被部分社交平臺壟斷的現象,某些社交平臺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會與首席主播產生一定利益關聯,以至大部流量向首席主播匯集,造成其超效盈利,甚至不斷打壓其他同類端口,或秒殺線下店、體驗活動、會議培訓等,讓業務變得越來越不好操作。
另外,直播只是所有營銷工具中的一種,而且并不能完全適配比如保健品等特殊商品,需要根據法律法規去落地和嘗試。
如果僅僅以工具流定位,短視頻某種程度上看,比直播更具親和力、高效性、也能填補時間碎片的空缺。而從人的心理上分析,主動權在自己手上,什么時候想看就看的短視頻和文稿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直播卻需要大量計劃籌備,并且在一個特定時間,被動去融入,主動權被不知不覺剝離。
無論是什么工具,都需根據企業自己的發展融合定制,找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數字化發展的方法論。
?
2、線上本通透,忠誠更重要。
隨著人們對外部信息流量的加速獲取,企業、品牌和產品的屬性已經接近透明。人們的消費選擇權和經營選擇權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也更復雜。
獲客的難度很高,陌生市場的獲客更難,留住會員,已經成為企業的另一種發展戰略。
除了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能留住人外,也要側重短平快的品牌投影,特別是線上的陌生會員,從認識到消費,再到精英和事業,需要保持一個合理的熱度段—建議長期保持在這個合理的熱度段。過于疏遠會丟失渠道;操之過急,加大營銷,可能會造成人們的反感和質疑。
線上群體的忠誠如何培育對每個平臺來說都是難點。
選擇本身就具備忠誠屬性的群體會是一個好的開始,當然,可遇而不可求。
更多人的非忠誠并非個性和故意為之,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在這個時代無可厚非,它促使我們強增社交溝通的舒適性,賦予客戶更多服務價值,讓一筆事業充滿情懷,嘗試保留人心的持續熱度。
在后續,需要企業文化的持續輸入,精準服務的持續輸入,通過工具和渠道增加新人的信任和忠誠。
3、網絡有規則,核心是自身。
規則,是“文化價值”的一部分,更是網絡文化活起來的骨架。
行銷人員之間的關聯和互動,更多的是要講究“規則”而不是講究“關系”。
商品經濟社會和行業原有的傳統關系網在網絡流量爆棚的今天,不斷撕裂以獲利意義上價值盈虧的重新分配,構建成了新的“關系”。
好的“網絡規則”是法律框架下的法規、制度、規范。它可以使作秀者和壞風氣受到扼制,而壞的“網絡規則”則很可能會導致良者和好序列四處碰壁,甚至出現良莠不分,方向走反的狀況。
只講“規則”而不講道德的商業主體很明顯會缺少些什么,比如良知,公允,自我約束等。只談道德而不講“規則”的商業主體則略顯縹緲或虛偽。
目前,網絡規則在大力監管下,已經較為完善,并為物流供應、電商銷售搭好了長續運營的基底。
我們要做的便是在合法合規的承諾下,清流傳播,合規展業,先以道德度量行為,再以規則衡量行為。
張弛有度,自律前行。
從線下到線上,最大的規則恒古不變—吸引力法則不變,資源價值不變,結果導向的利益不變。
無論社會、行業、企業、市場如何發展,人們對“資源”的掠取、分配、支撐和調節都需要在根本上要達到某種充分的契合和平衡。
在“資源”緊缺不足的時候,一定的,主動的、被動的,或相關聯、互依靠的“關系”則更傾向于自私、獨占、掌控,要不就難以生存和競爭,這是人性使然,也是自然法則。而當“資源”相對充足,“關系”就顯得有點“多余”,不得不去偽存真以示公允、公平、公正。
無論任何關系,只要有付出和犧牲,就會導致心理上的缺失且感覺不公。
未來,商品社會會越來越趨向于流體化,線上有信息流,貨幣流,客戶(人))流三個流體;線下三個流體分別是“產品”流和社區流和服務流。
流體的本質就是回歸商品經濟社會最根本的屬性:流動、變化、生生不息。
行業與行業,企業與企業,“產品”與“產品”,經銷商與經銷商、客戶(人)與客戶(人)之間的共存,都建立在 “資源”互交、“關系”互動、 “價值”互換、 “存在”互溶的基礎之上。
如同“互聯網+”模式,說不定何時便會轉換為“+互聯網”,或“互聯網+++++”模式。
不同行業、企業、市場;“產品”、經銷商、從業者、客戶(人)群動之間互相滲透、兼并、協同和聯合,從而構成了行業間新的上層建筑。各種“關系”雖不同卻將互相制衡,“資源”亦歸終達到一種新平衡,從而形成新的行業間生態形式。
所有看起來香噴噴的魚餌,里面都藏著鋒利的魚鉤。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正由傳統的“外求”(求“關系”、求“渠道”、求“資源”、求“人事”,求“時機”)向新型的 “內求”轉變,比如坦誠面對自己內心需要和最真實的一面,打開認知,投資學習,興趣激發,梳理心態,充滿熱情,表達希望,追隨信念,增強能力,容惠謙誠,做好自己,勤思動手的轉變。
我們既要成為追光的人,也要成為發光的人!
?
六.新的一年,輿情重心在哪里?
2022年,有一些朋友沒能熬住業績的低迷,接觸到了股權分配模式,對沖模式,在短期內樹立起了一個盤子。
大單交易,打著企業的名號從事違法的市場也比比皆是。
政務監管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過去的一年,輿情的重心在養老詐騙,消費維權,社交電商(如TST案例)等多項領域。行業的外事不是不在,而是恰恰好能處于眼皮之下,猶抱琵琶半遮面,總的來說小事件多,還過得去。
行業的發展需要土壤和氛圍,也就是吸引力的正常運轉。短平快從根本上就和渠道建設的基因背道而馳。
即使有成建制的渠道進入平臺發展,也存在博弈,此消彼亡,也是很多案例的最后結果。
新的一年,輿情風控肯定會導向那些狂熱的運作方式。
?
總的來說,堅守合法合規的底線,加大真誠服務,走入陌生群體的舒適區,保證產品的質量、個性,處理好政務關系、媒體關系,在此基礎上破圈出圈,并提前擴大鞏固管理運營板塊,便能形成自身的商業生態。
正在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不僅正在見證作為一個風向標的互聯網產業的起始與“重心”轉移,或更加雄闊的前景與歷史,行業、企業、市場、經銷商、從業者、客戶等也都要做好充分準備,以迎接疫情過后如此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在大浪淘沙中,再戰“江湖”,再起大風。明天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