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面上出現了宣稱“食品級”的化妝品,如“可以吃的鮮花果凍口紅”“添加食品成分的兒童防曬霜”等,吸引很多消費者購買使用。這些號稱“食品級”的化妝品,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商業噱頭?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食品級”化妝品的“套路”。
“食品級”化妝品是真科學還是偽概念?
“食品級”化妝品是商家為了進行產品包裝宣傳、吸引消費者購買而創造的市場營銷概念。依據我國相關法規及標準,化妝品不可以食用,不存在“食品級”化妝品概念。
《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化妝品是指以涂擦、噴灑或者其他類似方法,施用于皮膚、毛發、指甲、口唇等人體表面,以清潔、保護、美化、修飾為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而食品的使用方式則為經口攝入(食用或飲用),并通過消化系統各個器官的協調合作來完成消化和吸收,與化妝品的使用方法、作用部位、作用機理等均不相同。因此,食品和化妝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商家之所以聲稱其化妝品為“食品級”,往往是為了標榜其產品及成分的天然性及安全性。純植物、無添加、純天然……,這些宣傳用語常被商家用來與“食品級”宣稱掛鉤,強化對消費者認知的影響,刺激消費。那么,真的有“純植物”“純天然”的化妝品嗎?
實際上,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化妝品宣稱不能含有“純植物”“純天然”等絕對化的詞語。這種宣傳語只是商家利用消費者心理而設計的一種促銷手段。拒絕化學合成物質、追求純天然成分是消費者對化妝品安全性的一種愿望和訴求,但事實上,這是很難做到的。仔細閱讀化妝品成分表不難發現,所謂的“純植物”“純天然”化妝品,往往只是在普通產品中添加了一些所謂“純天然”的植物萃取成分。無論其含有的植物提取成分有多少,構成產品的基質仍然是化學物質,不是百分之百純天然物質。
“食品級”化妝品原料真的更安全嗎?
所謂的“食品級”原料,大多為商家利用消費者心理進行宣傳的噱頭。食品經口攝入,化妝品則用于人體表面。很多人會誤認為,相對于“化妝品級”原料,“食品級”原料更安全、更有效。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與食品相比,一些化妝品原料對純度要求更高。化妝品配方復雜,一個配方可能有多達幾十種成分,這就要求每種成分純度更高、雜質更少,否則容易相互影響,影響產品使用效果。
以維生素C(抗壞血酸)為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14754-2010《食品添加劑 維生素C(抗壞血酸)》對其理化指標進行了規定,要求砷(As)≦3mg/kg,重金屬(以Pb計)≦10mg/kg,鉛(Pb)≦2mg/kg。而在《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中,明確規定鉛、砷為禁用組分,不允許添加到化妝品中。由于維生素C(抗壞血酸)性質很不穩定,極易氧化分解,在復配應用中常用相對更加穩定的維生素C衍生物,如抗壞血酸磷酸酯鎂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1903.24-2016 《食品營養強化劑 維生素C磷酸酯鎂》中,同樣對其理化指標進行了規定,要求重金屬(以Pb計)≦10mg/kg,砷(As)≦1mg/kg。可見,“食品級”原料的安全性不一定比“化妝品級”原料高。食用安全,膚用不一定安全。
這里提醒廣大消費者,不要被“食品級”噱頭所迷惑,要根據自身的皮膚特點和需求,科學合理地選購適合自己的化妝品。
用黃瓜、酸奶等食材自制面膜,對皮膚真的好嗎?
化妝品的使用部位是人體表面,保障產品安全性是首要前提。為此,化妝品監管部門制定了完善的化妝品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并監督實施。比如,對化妝品原料、配方工藝、生產工藝、感官指標、微生物指標限值、理化指標限值及檢驗方法等均提出相應要求,以確保市售產品的安全性。
很多人對化妝品所含化學成分的安全性存在誤解,因而加入到用食品自制面膜的行列,如酸奶面膜、水果面膜、蜂蜜面膜等等,認為這樣既經濟又天然,不會對皮膚產生傷害。事實上,在家用食品自制的面膜,對皮膚不一定好,也不一定安全。
首先,自制面膜可能引起過敏等皮膚問題。自制面膜所用的食品,比如牛奶、酸奶、蜂蜜等,往往是很常見的過敏原,與皮膚直接接觸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有些果蔬(芒果、蘆薈、無花果、柑橘、菠蘿等)中含有光敏性物質,經過紫外線照射后,容易造成日光性皮炎,引起皮膚局部紅腫、起疹,產生瘙癢、燒灼或刺痛感等癥狀。
其次,自制面膜可能會引發細菌感染。家里常見的蔬果、雞蛋(蛋清)中通常含有細菌,如果皮膚上有痘痘或者傷口,細菌很容易進入皮膚,引發細菌感染和皮膚發炎。
再次,自制面膜可能會破壞皮膚屏障,使肌膚不耐受。有些水果(如檸檬)中有機酸濃度很高,會對皮膚起“漂白”作用,直接貼面使用,會破壞肌膚屏障,甚至引起皮膚灼傷。
可見,食用安全不代表膚用亦安全,使用自制面膜存在潛在風險,建議消費者根據自己的膚質和需求選購正規的市售面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