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的拔苗助長,兒子成年后的身高很難突破160厘米。”
湖南的李女士在微博上艱難地敲下這行字,因為兒子打小比同齡人矮一截,心急的李女士網購了某知名增高保健品,并督促兒子按時服用,一吃就是兩年,花費20000余元。
之后兒子確有長高,但也很快出現了這個年齡段不該有的“異樣”:聲帶變粗,喉結突出,前往醫院檢查后發現,這款保健品中含有大量激素,表面加速骨齡增長,實則導致性早熟,孩子的骨骺線已提前閉合。
悔不當初的李女士此后加入了相關公益組織,以自身血淋淋的教訓,呼吁重視兒童保健品市場監管,才發現問題遠比想象中嚴峻。
能長高、能補腦、能健體……抱著“不能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家長們對這類產品往往照單全收,毫無抵抗力。
中國如今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場,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307億元,而從細分數據來看,國內兒童保健品的需求正呈井噴之勢。
從2011年到2017年,兒童保健品市場規模由279.4億元漲至425.7億元;2018年,凱度消費者指數研究院發現,兒童類保健品產品銷售金額一年內增長34%,且達到20%以上的超高溢價,未來還將以14%的滲透率逐年上升。
不可多得的藍海下,保健品操盤手們早已蠢蠢欲動,悄然將目標瞄準了兒童群體,圈錢從娃娃抓起。
而作為食物鏈底層的萬千中國家庭,渾然不知搭進去的不僅是錢財,還有孩子的未來,甚至是生命。
01
兒童保健品的智商稅,割了一茬又一茬
兒童保健品的出現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2年前,就曾風靡全國。
1988年,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開發出一款兒童營養口服液。上市前夕,為了給口服液造勢,宗慶后委托科研機構對3006名小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有1336名小學生患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癥,缺鋅、缺鈣、缺鐵等營養元素的,竟占到了44.4%。
這個結果無異于平地驚雷。伴隨著「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宣傳語,上頭的家長們蜂擁而至,娃哈哈口服液供不應求,連提貨的批條都有人倒賣,總部門口來提貨的車輛排成長隊,一度需要警察來維持秩序,僅3年便銷售過億元。
有娃哈哈的成功在前,更多人從中窺探到了商機。1993年,打著補腦功效的“生命一號”橫空出世,宣稱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記憶力。
在包裝得極其“誘人”的電視廣告里,只見學霸們在腦袋上劃一圈,瞬間頭頂光環立見奇效,成功考上名校,儼然成為挽救兒童智商的最后一味“良藥”,瞬間掀起搶購潮。
無獨有偶,1994年,巨人集團創始人史玉柱為尋找新的業務支柱,殺入保健品賽道,斥重金推出“兒童腦黃金”,不惜喊出“讓一億人先聰明起來”的口號,引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中國家長們趨之若鶩,巔峰時期腦黃金年銷售額達到5.6億元。
嘗到甜頭后,史玉柱一發不可收拾,加碼投入12種保健品。其中有種幫助兒童開胃的“巨人吃飯香”,與“娃哈哈兒童營養液”極為相似,強者之爭一觸即發。
一個插曲是,為打擊對手,巨人在文案里公然寫道:“娃哈哈有激素,造成兒童早熟,產生許多現代兒童病。”此舉對娃哈哈造成了嚴重損害。
據娃哈哈方面稱,僅1995年就減少了將近5000萬元的銷售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70萬元,忍無可忍的娃哈哈憤而起訴。
直到1997年1月,巨人在娃哈哈的強烈要求下,才在杭州與娃哈哈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公開向娃哈哈道歉。
仿佛蝴蝶扇動的翅膀,事情從這里起了變化。隨著90年代國內兒童保健品的徹底大爆發,中國保健品企業增至3000多家,品種多達2.8萬種。
另據國家統計局對35個大中城市的調查中發現,30%以上的家庭會買此類保健食品,而北上廣的兒童服用各種營養口服液高達83%。喝各種補腦口服液、吃保健營養粉,成為獨生子女時代的標志性集體記憶。
“錢來的太容易了。”一位匿名業內人士感嘆,保健品的成本不到零售價的10%,暴利中的暴利。
問題很快接踵而來。一方面,保健食品審批機制簡單,市場利潤大,而違法獲利的風險卻極小,渾水摸魚者眾;另一方面,尚無規范限制的廣告覆蓋城市與農村,營銷網點密集,投機盛行。
針對不正之風,衛生部對212種口服液進行抽檢,合格率僅為30%,一時間人心惶惶,保健品市場的神話開始破滅。
有媒體調研后提出質疑,翻一下國內保健品的名錄,發現根本沒有審批過任何“提高智商”的保健品。比如腦黃金里重點宣傳的魚油,其實對兒童血管刺激較大,過量服用還可能出現血管疾病,所謂的補充智力,更是癡人說夢。
至于吹得神乎其神的“生命一號”,主要成分是牛磺酸和磷脂,要知道磷脂廣泛存在于蛋黃和大豆里,和提高記憶力風牛馬不相及,純粹是收割智商稅。
在被國內保健品市場挫傷信任后,手頭寬裕的家長們,著眼于購買更具權威性的海外兒童保健產品。
可惜,“國外的月亮并不比國內圓”。誠然,美國FDA(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對藥品和食品有著非常嚴格的管理,可靠性相當高。
但不為大眾所知的是,美國FDA并不“認證”保健品,其上市不需要經過FDA的審批,所有拍板都是廠家說了算。
這里面可操作性的灰色空間,和國內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早前美國就曝出曾有3萬多名兒童因服用維生素而出現中毒的現象。
保健品商家們在收割韭菜的同時,還順便收割走了健康。
02
濫用的兒童保健品,正在殘害下一代
早有研究表明,正常發育、合理進食的孩子并不需要保健品,只有極少部分生病的孩子需要保健品做輔助,這也必須經過專業醫生的嚴格把控。
需要明確的是,保健品不是藥,沒有任何神奇的“治療”疾病的作用,然而這一點,多數家長并不清楚,只一味相信商家們精心編織的謊言,自投羅網的背后,是無數悲劇的發生。
2013年,4歲的女孩周洋身患骶尾部惡性生殖細胞瘤,就在病情有所好轉的時候,權健公司找上門來,告訴周洋的父親周二力,不吃西藥,不用化療,只要使用他們的神秘抗癌秘方,就能成功痊愈。
于是,周洋停止了本該繼續進行的化療,導致腫瘤迅速復發,生命定格在了2015年12月12日。
2017年,田淑平3歲的女兒被診斷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推銷員樊某的誘導下,田淑平先后花費近8萬元購買其保健產品。
萬萬沒想到的是,女兒服用后很快出現眼睛出血、頭發干枯稀疏等反常癥狀,但樊某要求田淑平再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好轉。
直到2018年年初,孩子被診斷出佝僂病、心肌受損、肝受損等,病因指向為“藥物蓄積”,田淑平才如夢初醒。
為給女兒治病,田淑平已花費10余萬,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搖搖欲墜,如今只能靠著親戚救助生活。
2019年,廣東梅州1歲女嬰因家長“亂補鈣”導致嚴重血尿,被家長緊急送醫診治,醫生檢查后發現,患兒雙腎處發現多發性結石,最大的體積達到2厘米,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腎積水。
今年4月,山西一名6歲男孩因腦血腫住院,罪魁禍首正是因為維生素片服用過量,導致中毒,而不得不接受洗胃治療,但此前造成的傷害已無法逆轉。
諸如此類的事件,還有很多。濫用保健品不僅“多此一舉”,且有很大可能“吃出”不必要的傷害,比如性早熟、血鈣高、腸胃病等。
特別是兒童的新陳代謝比較獨特,不同年齡段速度也有差別,肝臟發育還不完全,盲目服用保健品,無異于拿生命做賭注。
而在利益驅動下,無良商家們為了讓消費者在短期內體驗到所謂的“有效”,多會擅自加入不被允許或未經臨床驗證的藥物成分,卻強調“絕對安全”。
在于不負責任的營銷鼓吹中,包裝成無所不能的假象,好像不吃保健品,中國孩子就成了缺鐵、缺鈣、缺維生素的“病人”,從而賺得盆滿缽滿。
這已不是簡單的道德敗壞,而是對個體生命的肆意踐踏。
03
舊惡換上新花樣,保健品亂象屢禁不絕
保健品的暴利眾所周知,國內行業平均毛利率達60%,即使國外成熟市場也能保持在50%左右,相比于風險系數更大的老年群體,兒童群體的黏性更高,消費力更強。
在90年代的保健品熱潮中,腦黃金、生命一號、紅桃K、狀元水等當年名噪一時的明星產品已漸成往事,但行業亂象并未就此結束,反而愈演愈烈。
2005年,中國根據入世承諾放開直銷,保健品行業得以進入新的上升通道。以往的傳統廣告營銷容易引起審美疲勞,效果遞減,而且受限于《廣告法》的條條框框約束,容易被查。
而直銷則打開了方便之門,面對面行銷,可以精準鎖定人群,可以夸夸其談各種功效,可以輕而易舉形成口碑效應。
至于開會上課、集體活動的威力則更大。上面提及的因誤信權健而致病情惡化去世的小女孩周洋,輿論發酵后,權健雖深陷負面漩渦,但之后有媒體暗訪其舉辦的千人大會,發現追捧者依然甚眾。
惡性事件屢屢發生,國家不是沒有給予重拳出擊。2017年~2018年3月,全國開展食品保健食品專項行動中,各級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共辦理并公布相關行政處罰案件8000余件。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針對保健食品行業積弊,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以“零容忍”的態度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
今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保健食品行業清理整治行動方案》,力爭在2021年年底前有效凈化保健食品市場。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多經銷商把生意轉到了隱蔽的微信朋友圈,在“私域流量”繼續撈金,利益熏心下,一些無底線的廠商甚至連出生不久的小嬰兒都不放過。
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在這個隨時能夠接觸到各類信息的互聯網時代,“育兒焦慮”被前所未有地放大,這也是兒童保健品“臟套路”屢屢得手的根本原因所在。
舊惡換上新花樣,照樣有人買單。說到底,頂著各種噱頭的保健品,利用的正是家長的“危機感”,而家長們也一廂情愿地認為,只要花了錢,就能真的走到捷徑。
如果說兒童保健品負有原罪,家長又何嘗不是在無形中成了與虎謀皮的“幫兇”?
與其把希望押注自欺欺人的流沙城堡上,不如放過孩子吧,他(她)真的什么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