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11月30日,在“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主場活動召開前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北京食品學會、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營養與健康分會承辦的“后疫情時代特殊食品產業的新機遇”專題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圍繞后疫情時代特殊食品行業如何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乳制品迎來發展機遇期
疫情期間,國家發改委把牛奶列入物資保障類別,衛健委號召全員每天攝入300克奶及奶制品,以提升身體免疫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院長任發政在發言中指出,乳制品具有優良的營養特性,在特殊食品制造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是特殊食品重要品類。伴隨我國特殊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乳制品也迎來了發展的機遇期。
他表示,“全面二胎”政策的實施、母乳喂養率持續下降、嬰幼兒配方乳粉需求增加,同時國產奶粉品質和消費者信心提升等諸多因素,為我國嬰幼兒乳粉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伊利集團奶粉事業部研發總監劉彪表示,隨著消費者對提升免疫力的需求不斷增加,相關的食品、飲料和補充劑銷量飆升,而這種需求也擴大到嬰兒食品市場。
特醫食品需規范經營與合理應用
一老一小是特殊食品的重要消費人群,特別是隨著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阿爾茨海默癥以及各種慢病患者也在不斷增加。
研究顯示,膳食可以減緩老齡人群的認知衰退。健康研究與神經心理學專任教授、德國國際運動與營養學會主席、德國《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雜志》主編Klaus W. Lange建議,健康食品產業應該更多地加入到預防阿爾茨海默癥過程當中。公共衛生應該重視膳食和運動的有效性,并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進行治療評估。
調查顯示,醫院和患者是營養不良最高發生場所和人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腫瘤學系主任石漢平教授表示,營養不良在臨床上并發癥增加、延長治療費用增多等危害性遠遠沒有被充分認識到。他呼吁,應該充分認識到營養不是支持、補充、輔助而是治療,而且是一線治療。應該把臨床營養學納入醫學必修課,加強營養科學研究,建立國際上最大的腫瘤患者營養狀況數據庫。
持相似看法的,還有菲仕蘭食品配料成人營養市場總監田風華表示,中國消費者尤其超過65歲的消費者對肌肉的質量和力量非常關注。肌肉可以保證身體機能,加速新陳代謝,幫助傷口愈合。保持肌肉的必要條件,就是蛋白質和運動。
除了一老一小,對于格外需要關注的孕婦,特醫食品也能發揮積極作用。樂斯福集團樂斯福諾斯事業部商務拓展經理李云川介紹,葉酸作為一種水溶性維生素,為人體細胞生長和繁殖所必需,可用于治療由葉酸缺乏引起的貧血,也是孕婦的營養素補充劑。超過50%的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病例與妊娠初期葉酸不足有關,補充葉酸可顯著降低NTDs的發生率。長期補充葉酸也有助于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最后,石漢平教授指出,國際上特醫食品在改善病人營養狀況、促進病人康復、縮短病人住院時間、節省醫療費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它在我國仍然屬于新興事物,不論是臨床醫師還是病人自身對特醫食品的認識都存在不足。因此,推動特醫食品的規范經營與合理應用十分必要。
監管制度不斷完善 產業釋放新活力
隨著健康管理逐漸成為全民剛需,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保健食品消費市場,規模僅次于美國。我國保健食品產業總體水平顯著提高,早在2016年,產業規模就已經達到4500億元。
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樊紅平副司長介紹,當前保健食品行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創新進展緩慢。這成為保健食品行業難以滿足消費需求的重要原因,也對監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推動技術創新、解決市場供需不平衡放在重要位置。
隨著保健食品制度不斷調整和完善,尤其是備案制度的實施,促進了新品上市速度,釋放了產業活力。2016年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施行之前,已注冊的維生素礦物質約4000多個。從2017年5月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保健食品備案信息系統運行以來,備案的維生素礦物質產品達6576個,還有國外備案的317個。短短三年時間,保健食品備案產品的總量超過過去20年批準維生素礦物質產品的數量。近期,市場監管總局陸續發布了一系列保健食品相關政策,為提升保健食品注冊備案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與此同時,市場監管總局通過不斷加強監管,凈化市場環境。樊紅平副司長介紹,近年來,通過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專項整治、保健市場“百日行動”、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整治行動等專項整治,保健食品行業整體穩中向好,國家監督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非法添加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不只是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的監管也在不斷完善當中。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乳品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姜毓君教授認為,我國的特殊食品,尤其是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監管和保健食品有所不同,經歷的時間短、要求比國外更嚴格,因此沒有其他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可以直接借鑒,需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方法,也要通過借鑒國外一些更先進的做法不斷完善。
相對于嬰幼兒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在我國發展較晚,基礎相對薄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應用營養一室主任劉愛東研究員介紹,根據對我國特定醫學狀態下的人群疾病情況、患病率所做的統計顯示,特殊疾病狀態下人群的患病率不斷增加,這也給特醫食品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消化吸收障礙以及慢性病人群對于特醫食品的需求也有待滿足。
劉愛東建議,修訂標準時可以側重于滿足不同人群個體化和精準化的臨床需要;非全營養配方食品,臨床需求量大,但缺少標準,需盡快完善;發展特醫食品組件,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進行自由組合和搭配;對于現有的標準在執行過程當中的一些指標的特異性,還有營養素的質量進行評價,要進一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