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部分網民遭遇過網絡詐騙 90后成主要受眾人群
12月7日,以“守信互信 共踐共行——攜手推進網絡誠信建設”為主題的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在山東曲阜尼山圣境舉行。在今天下午舉行的“網絡媒體和社交平臺誠信建設論壇”上,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副秘書長張勇,發布了《中國網絡誠信發展報告》,報告從網絡謠言、虛假宣傳、隱私泄露、惡意銷售、網絡詐騙五個方面,詳細講述了中國網絡誠信發展的問題和挑戰。
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是通過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社交網站、聊天軟件等網絡介質,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傳播帶有或擊性、欺詐性、目的性的話語和信息。由于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巨大變化,網絡謠言的傳播對網絡環境更具破壞力。
調查數據結果顯示,66.6%的被調查者“經常遇到”網絡謠言,24.7%的被調查者“有時遇到”網絡謠言,6.4%的被調查者“很少遇到”網絡謠言,而僅有2.3%的被調查者“從未遇到”網絡謠言。數據說明,網絡謠言已然成為網絡誠信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2019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指出,醫療健康、食品安全、社會科學領域是網絡謠言的高發領域。
虛假宣傳
虛假宣傳是指在網絡經濟活動中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或者服務做出與實際內容不相符的虛假信息,導致客戶或消費者誤解的行為。虛假宣傳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違反公認的商業準則,是一種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調查數據結果顯示,56.7%的被調查者“經常遇到”虛假信息,30.6%的被調查者“有時遇到”虛假信息,9.8%的被調查者“很少遇到”虛假信息,而僅有2.9%的被調查者“從未遇到”虛假信息。數據說明,虛假宣傳已經成為網絡誠信建設需要面對的問題。
直播電商購物這一新業態從萌芽起步到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隨之產生了一些違規失信現象,特別是網絡虛假宣傳。2020年3月31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顯示,消費者對直播購物宣傳環節的滿意程度最低,對虛假宣傳的擔心相對突出。
近年來,網絡求職招聘已經比較廣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許多線下求職招聘活動轉移至線上,但招聘網站上發布的信息往往良莠不齊,有的不法分子以虛假宣傳謀取不正當利益。
隱私泄露
近年來,個人信息被泄露成為網絡誠信領域的重要隱患。泄露個人隱私會給網民帶來垃圾信息、騷擾電話、垃圾郵件、網絡詐騙等多種有害后果,保護個人隱私就是保護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調查數據結果顯示,28.5%的被調查者表示“經常遭遇”個人信息泄露,32.7%的被調查者表示“有時遭遇”個人信息泄露,24.0%的被調查者“很少遭遇”個人信息泄露,而僅有14.8%的被調查者“從未遭遇”個人信息泄露。這一結果表明,我國大部分網民不同程度遭遇過個人信息泄露的問題。
APP的廣泛應用,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等現象。
2020年5月,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的《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報告(2019)》顯示,從2019年3月起,APP專項治理工作組根據網民舉報等情況,分六批次對下載量大、用戶常用的千余款APP進行了評估,共發現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6976個,向256款APP的運營者進行了問題通報,并督促其完成了1267個重點問題的整改工作,建議有關監管部門下架未落實整改要求的APP共11款。
惡意營銷
網絡惡意營銷,即企業或個人為了取得商業利益,選擇在特定時機利用煽動性話語刺激公眾情緒、博取輿論關注,從而吸引流量、變現盈利。網絡惡意營銷主要有三種獲利方式:一是網絡營銷賬號通過博取更多粉絲關注,實現流量變現;二是通過插入跳轉鏈接獲得相應收益,這其中不僅包括購物鏈接,有些還跳轉到涉黃涉賭等違法內容鏈接,吸引粉絲點開后實現惡意變現;三是收取他人費用,針對其競爭對手編造謠言,或者專門散布某些企業的不利甚至不實信息進行故意敲詐,讓對方主動聯系自己談判以收取所謂“撤稿費”。
調查數據結果顯示,61.9%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標題黨”現象“非常嚴重”,30.3%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標題黨”現象“比較嚴重”,6.4%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標題黨”現象“一般嚴重”,1.4%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標題黨”現象“不嚴重”。這一數據表明,一些人為了一己私利,炒作“標題黨”文章以吸人眼球、博取流量。
2020年4月,國家網信辦組織各地網信部門、互聯網業開展網絡惡意營銷賬號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排查各網站平臺網絡賬號惡意營銷問題,集中清理相關違法違規信息,嚴肅處理涉及惡意營銷的網絡賬號。據初步統計,已清理相關文章6126篇,關停賬號18576個。
網絡詐騙
網絡詐騙通常是指主要行為和環節發生在互聯網上,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調查數據結果顯示,12.9%的被調查者表示“經常遭遇”網絡詐騙,27.1%的被調查者表示“有時遭遇”網絡詐騙,35.5%的被調查者表示“很少遭遇”網絡詐騙,而僅有24.5%的被調查者表示“從未遭遇”網絡詐騙。這一結果表明,我國大部分網民不同程度遭遇過網絡詐騙。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線教育、網絡支付等網絡應用增長迅速,一些不法分子趁機實施網絡詐騙。《2020年上半年度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指出,2020年上半年,“360手機先賠”共接到手機詐騙舉報1561起,其中提交理賠申請的詐騙舉報為776起,涉案總金額高達778.9萬元,人均損失10037元。從詐騙類型來看,金融理財、虛假兼職、賭博博彩占比較高。從被騙網民的年齡段來看,“90后”的手機詐騙受害者占比為38.1%,是不法分子從事網絡詐騙的主要受眾人群。
公安部、國家網信辦對網絡詐騙行為始終“堅決防范、嚴厲打擊”,積極會同地方相關部門及國內主要商業網站,共同整治網絡詐騙違法犯罪活動。2016年7月,聯合啟動網絡詐騙舉報聯動處置工作機制,及時對涉嫌網絡詐騙違法犯罪線索開展偵查調查,對詐騙網站、詐騙賬號、網上詐騙信息及時予以關停和清理。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