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近期,社交電商“斑馬會員”與“淘小鋪”相關公司相繼因涉嫌傳銷被法院凍結千萬元資產,再次引發外界對社交電商經營模式及市場監管的探討。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股權高級合伙人黃偉律師表示,涉傳風險仍然伴隨著社交電商行業,由于不同地區的監管部門對于社交電商是否涉傳的理解存在著認識上的差異,因此亟需明確一個更加明確、統一的監管標準。
對于平臺本身,業內人士指出,當社交電商平臺在獲取一定規模的用戶后,應改變單純“拉人頭”的增長方式,不斷規范自己的運營模式,使自己成為一家合法合規的平臺。
斑馬會員、淘小鋪關聯方相繼涉傳銷,千萬資產遭凍結
日前,中國裁判文書網公示的一則行政裁定書顯示,廣州三帥六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三帥六將”)、云數據(海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云數據”)、桐城金財匯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金財匯智”)、杭州心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心選電子”)共計超4400萬元資產被申請凍結。
根據公開資料,三帥六將是淘小鋪的首席戰略合作運營商,為淘小鋪提供模式咨詢、品牌合作、渠道招商、社群運營、團隊培訓等服務,其本次被凍結資產為1000萬元。心選電子則由淘寶(中國)軟件有限公司全資控股,為淘小鋪項目供應鏈支持方,凍結資產約2606.9萬元。云數據和金財匯智則是淘小鋪的第三方代付平臺,凍結資產分別為313萬元、500萬元。
至于上述公司資產被凍結的原因,該行政裁定書顯示,濱州市濱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于2019年4月16日接到群眾舉報稱,其在淘小鋪注冊店鋪后,淘小鋪的銷售模式和傭金模式涉嫌傳銷。經調查,三帥六將在經營中涉嫌組織策劃傳銷,違反了《禁止傳銷條例》第七條規定。該公司通過“淘小鋪”App會員管理系統的組織人員、發展人員、計酬返利等一系列制度設計,組織策劃傳銷活動。
無獨有偶,不久前,另一社交電商“斑馬會員”相關公司也因涉嫌傳銷被法院凍結3000萬元資產。
湖南省漢壽縣人民法院對外披露的一起非訴保全行政裁定書顯示,杭州迅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迅蘭電商”)、杭州酷梨科技有限公司、廣州云庭網絡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因涉嫌傳銷,各被凍結1000萬元,合計凍結資金達3000萬元。
其中,迅蘭電商是社交電商平臺“斑馬會員”的主體公司。其官網信息顯示,斑馬會員是面向中國中產家庭推出的互聯網超級權益會籍服務,為會員提供衣、食、住、行、購、娛、大健康等高品質權益服務。
兩家社交電商平臺在短時間內接連涉傳,千萬資產遭法院凍結,無疑讓運營模式本就存在爭議的社交電商再次陷入困境。
“去年,在企業、學者等多方面人事呼吁包容的同時,我們發現不同地區的監管部門對于社交電商是否涉傳的理解還是存在著認識上的差異,因此一個更加明確、統一的監管標準是亟待加以明確的。”黃偉律師表示,社交電商企業一定要牢守幾條發展紅線,包括發展人員的層級數量、自身行為的欺詐性、產品定價是否合理以及產品質量是否合格等。
社交電商群雄混戰,流量爭奪下爭議不斷
最近多年,受制于傳統渠道流量的高成本壓力,越來越多的實體經濟開始轉向社交電商,其因高效的獲客和裂變能力獲得資本青睞,發展勢頭正猛。
根據艾瑞網發布的報告,近幾年社交電商行業規模快速增長,2019年整體規模將達到13166.4億元,預計到2021年,行業規模將翻番至28646.3億元。
除了拼多多、云集等重磅玩家,傳統電商企業也紛紛跑步入場。其中,電商巨頭阿里重啟“聚劃算”回到社交電商這一賽道,京東則聯合騰訊推出社交電商平臺“京喜”。同時,貝貝集團推出品牌特賣平臺“貝倉”,跨境電商洋碼頭啟動會員制社交電商“全球優選”,并推出合伙人制度。
在融資層面,近兩年成功“吸金”的社交電商平臺也不在少數。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9年2月,社區團購平臺“松鼠拼拼”獲得3100萬美元B輪融資;3月,社區服務拼購平臺“社惠拼”獲得2300萬元天使輪融資;5月,貝店宣布完成8.6億元融資;7月,未來集市獲得數億元A輪融資;同月,粉象生活獲得千萬級美元Pre-A輪融資。2020年2月,悟空掌柜完成億元級A輪融資。
從整個行業來看,大量資本裹挾著新老電商企業一擁而進,社交電商已進入群雄混戰的階段。但在社交電商爆發之際,其依靠社交關系鏈實現裂變傳播的模式也滋生出諸多爭議,甚至有行業“裸泳者”開始逐漸顯現。
僅2019年3月,就有包括花生日記、云集品在內的社交電商平臺集中被監管層定性為“傳銷”。其中,花生日記背后的運營公司因此被開出超7456萬元的天價罰單,云集品更是因涉及特大網絡傳銷而直接被警方端掉、多名主要嫌疑人被捕。
據網經社不完全統計,云集、環球捕手、貝店、花生日記、達令家、大V店、萬色城、甩甩寶寶、全球時刻、達人店、楚楚推、洋蔥海外倉、有好東西、好衣庫、閨秘mall、小黑魚APP、素店、優可生活、紅人裝、蜜芽plus等社交電商均曾傳出“涉嫌傳銷”的質疑聲。
到了2019年底,社交電商新貴淘集集被曝拖欠商家貨款,在力推重組自救后卻以失敗告終,無疑給風頭正勁的社交電商潑了一盆冷水。一時間,社交電商再次遭受外界質疑。
平臺運作模式及監管標準仍需規范、明確
最近多年,社交電商發展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而在重重質疑和爭議的背后,透露出社交電商的模式漏洞,進一步表明市場監管亟待加強。
對于社交電商的運營模式,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其雖然能以更低成本獲取流量,但在各種社交玩法探索的同時,也容易衍生運營模式問題。特別對于社交零售平臺,分級商城運營的模式如果不注重監管容易發展成為傳銷模式,平臺及商家需要始終注重電商平臺產品零售的本質,注重運營模式的合規性。
不過,業內對此也有不同看法。黃偉律師曾指出,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在國家整體脫虛向實、打擊泡沫的情況下,加大對于真正傳銷的打擊力度,有利于整個經濟秩序的穩定。但社交電商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在執法上要更多從其本質上是否存在牟取非法利益作為最基礎的判斷標準,而不能機械地套用法條。
在政策層面,國家工商總局、商務部、發改委等部門近年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行業發展,明確相關部門責任的同時為行業從業者合規化經營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行業建立了正面形象。
而在今年兩會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也針對社交電商提出議案,集中在打擊假貨、相關監管機制、加強審核等層面。
在監管方面,全國政協委員、合興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洪明基就提出,政府應嚴格區分社交電商與違法傳銷行為的法律界定,消除社交電商監管灰色地帶。對此,他建議更新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社交電商經營的法律“高壓線”,防止分銷轉為傳銷,同時推動《社交電商經營規范》盡快出臺。
對于平臺本身,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律師馬愷濃指出,社交電商通過“拉人頭”模式快速大量獲取用戶,是平臺資源的原始積累過程,但是當原始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后,明智的企業勢必會改變單純“拉人頭”的增長方式,并不斷規范自己的運營模式以達到合規。
“目前,互聯網時代已經過去,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而在大數據時代,內容為王。在各大社交電商都已經完成原始積累的情況下,誰的商品或服務性價比更高,誰就越容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即使新涌入的社交電商流量不足,但基于社交電商的社交屬性,只要用戶體驗感好,消費者口碑相傳,規模也一定會穩步提升。”馬愷濃表示,“因此,提高質量控制、提升服務水平、改善用戶體驗、提升平臺形象,才是社交電商的制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