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韓國直播帶貨平臺層出不窮,然而由于監管不完善,最近不少平臺被曝出存在虛假廣告的問題。16日,韓國消費者院表示,在此前對韓國5個直播平臺的120場“直播帶貨”進行的隨機監測中,30場直播被發現發布虛假廣告。其中,保健食品和化妝品占到虛假廣告的一半以上。以一款益生菌產品為例,直播前并沒有接受廣告審核,主播直接宣稱產品具有改善過敏癥狀等功效,嚴重誤導了消費者。還有化妝品直播把產品當成醫藥品宣傳,違反了韓國化妝品銷售相關法規。
近期一份問卷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消費者在直播購物時,遇到過商品延遲發貨或未發貨等情況,有時遇到殘次品要求退貨,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為了解美容、潮流服飾等領域的最新動向,包括中國年輕人在內的海外消費者也會觀看韓國的直播帶貨,再通過電商或代購等渠道購買相關商品。在此也提醒國內的消費者,不要輕信韓國直播帶貨平臺的廣告信息,選購“網紅爆款”時還需謹慎。
延伸閱讀
網紅海淘藥風險不可小覷
近年來,一些網紅海淘藥品日漸在朋友圈走俏,成為不少人的購藥首選。然而有媒體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網紅海淘藥非但沒有所謂的“神效”,藥品安全性還難以保障,有的甚至會延誤治療、加重病情。目前,比較走俏的網紅海淘藥主要集中在兒童類用藥、減肥類藥、日常噴霧藥水等類型,且日益在網絡上泛濫,亟待多方合力加強監管。
藥品乃特殊商品,事關消費者生命健康。必須承認,網售藥品最大的軟肋就是安全性得不到保證。線下實體藥店、醫院要在藥品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下經營,包括藥品銷售機構資質、從業人員資質、藥品質量安全等,都有一套較為成熟的機制。然而,網售尤其是海淘藥品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就目前而言,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容易出現銷售假藥、濫售處方藥等行為,影響藥品質量乃至安全。尤其是一些消費者通過海淘的方式購買所謂“特效藥”,藥品外包裝上面連中文說明和生產批號都沒有,消費者在用藥過程中只能靠猜、靠蒙,背后隱藏的安全風險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網絡上通過給別人海淘、代購獲利的網店、微商,鮮有專業的醫務人員,他們在向購買者推薦藥品的時候,往往只是根據購買者描述的癥狀來下單。但不同的疾病可能表現出同樣的癥狀,相同的疾病在不同患者的身上又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癥狀,這種依靠非職業醫生(藥師)來幫患者下單買藥的方式,風險實在不小,輕則對患者的疾病沒有療效,耽誤了正規治療,重則不治病反致病,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威脅。可以肯定地說,海外代購藥品作為一種“自我藥療”行為,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盲目使用國外代購的藥品,的確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例如非實地購買,未有醫囑,對藥品成分、使用禁忌等不甚明了等,用藥風險較大。而且,因體質的不同,西方人與亞洲人在用藥劑量、方法和療程上也有著不小區別,部分藥品若無相關臨床實驗數據驗證,服用后一旦發生不良反應,在國內很難處理,特別是涉及兒童的藥品風險更大。《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84.9%的家長給孩子用藥時存在安全隱患。
從這個意義上說,盲目使用網紅海淘藥不可取。這是因為,療效再好的藥品,也必須嚴格按照科學、合理的原則服用,才能產生較好效果,這也是藥品的屬性所決定的。藥物使用非同兒戲,有病切勿隨意吃藥,一定要及時就醫。即使要買藥,務必認準國家的進口藥品注冊證書,并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專家特別提醒,海淘藥品有額外風險,尤其是兒童常用藥不建議海淘。因此,希望海關、電商和藥品監管部門加大對網紅海淘藥的查驗檢驗、審核及監管力度,強化執法手段,確保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