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刷酸”“新手刷酸攻略,跟黑頭粉刺說拜拜”……最近,在多個網絡平臺上,在家DIY刷酸美容的內容走紅。所謂的“刷酸”,其實就是一種化學換膚術(又稱化學剝脫術),就是將化學制劑涂在皮膚表面、導致可控的皮膚損傷后,促進新的皮膚再生。近兩年,刷酸逐漸成為美容院的熱門項目,也出現了一批在家刷酸的“潮流達人”。很多消費者會將刷酸當作控油祛痘、清潔肌膚的一個有效選擇。
不過,在家刷酸有風險!8月11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一篇名為《科學認識“刷酸”美容》的科普性文章,為廣大群眾科普“刷酸”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并特別提示,“刷酸治療”要去正規的醫療機構。
自行刷酸恐引發不良反應
國家藥監局提醒,“刷酸治療”中使用的“酸”種類很多,有些“酸”是不能用于化妝品的,如維A酸、三氯醋酸等。為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刷酸”時“酸”的濃度一般相對較高。以醫療機構皮膚科常見的“刷酸祛痘”為例,治療時,果酸常用的濃度為20%、35%、50%和70%,水楊酸常用的濃度為20%-30%。
化學制劑的種類、濃度、在皮膚上的停留時間,都可影響換膚的深度。依據化學換膚的作用深度不同,可以分為淺層換膚、中層換膚、深層換膚。換膚作用的深度越深,效果也越明顯,但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也更大,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暫時性紅斑、腫脹、刺痛、灼熱等不適,術后可能出現結痂、色素沉著等。另外,也有較小的可能性造成灼傷、糜爛、滲出、色素異常、反應性痤瘡、粟丘疹、毛細血管擴張、接觸性蕁麻疹、瘢痕等。
需在有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
國家藥監局提醒,“刷酸治療”需在具有醫療資質的醫院或診所進行,應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操作。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小紅書、大眾點評等平臺看到,在廣州,提供刷酸服務的機構既有專業的皮膚醫院,也有不少美容醫院。刷酸費用一般由原料費、刷酸費以及修復護理面膜等其他費用組成,價格基本在500元-1000元左右。為吸引消費者,各家機構推出的折扣也五花八門。
隨著自媒體的興起,“手把手教你刷酸”教程走紅網絡,從刷酸入門產品介紹到刷酸具體步驟、刷酸后具體注意事項,可謂應有盡有,在家刷酸成了更多人的選擇。從平臺的留言來看,確有人因此改善了皮膚狀態,但發生不良反應如脫皮、泛紅、爆痘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廣州某醫學美容院院長王瓊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刷酸項目在醫美界存在已久,并不是一個新興項目。這幾年突然流行,是因為很多年輕消費者將其作為祛痘、改善膚質的一個途徑。
“我接觸過一個消費者,她每天都在家刷酸,痘痘不僅沒有消,反而讓皮膚變得又紅又癢又薄。”王瓊表示,“酸”具有一定的腐蝕性,不適合高頻率使用,因為這并非常規主流應用,只是用于輔助治療。消費者要聽從專業醫生建議,有相關的治療需求才去做。
“一般來說,濃度高的酸,一個月左右刷一次就可以了,濃度低的話一周一次。”王瓊表示,在專業的機構,專業人員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濃度和方案,并可科學觀察、判斷治療中皮膚的反應進程,在必要時給予干預或適時終止,以減少或減輕皮膚的不良反應。
化妝品禁止宣傳“換膚”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刷酸”,發現市面上有不少果酸或者水楊酸類化妝品,有進口也有國產,價格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不少化妝品都將“刷酸祛痘”作為主要賣點,吸引消費者購買。
國家藥監局提醒,化妝品中可以添加果酸、水楊酸等,但有著嚴格的使用限制和技術要求,允許使用濃度相對較低。如水楊酸在化妝品中的含量不得超過3.0%。
要注意的是,化妝品是以清潔、保護、美化、修飾為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不具有醫療作用。部分化妝品能夠實現一定的清潔、去角質等功效,但與“刷酸治療”有著本質區別。化妝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避免使用“換膚”等不當宣稱,防止誤導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