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關于“臨期食品”的話題越來越熱,消費者對待臨期食品的態度也是各種相同。過去,臨近過期的食品在商超、便利店會被降價促銷,吸引的多是中老年人。如今,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年輕人開始追求價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費體驗,購買臨期食品逐漸成為一種新風尚。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超過3萬億元,即使按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也有望突破300億元。而值得注意的是,臨期食品的持續被追捧,還引來多家資本入局。
那么,什么是臨期食品呢?據悉,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達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屬于安全食品的范圍,如超市的“臨期食品專柜”,銷售的就是臨期食品。換言之,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可以銷售和食用。
此外,臨期食品市場的出現,既盤活了企業庫存,又以比較低的價格讓消費者享受味覺體驗,還有助于減少糧食浪費,節省社會資源,可謂是一舉多得。不過,食品一旦進入臨期階段,影響其安全的不確定風險會明顯增加。譬如,食品運輸貯存條件不達標,即便保質期未過也可能變質。此外,網購是時下商品銷售的重要渠道,而臨期食品一旦成為一些電商的專門業務,若沒有嚴格的規定及有效的監管,其溯源管理與安全管理無疑會更困難。
但售賣臨期食品,要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反食品浪費法》明確規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那么,臨期食品貨源是從哪里來呢?“從供應端來看,臨期食品的貨源主要分3種,一是大型商超下架的產品;二是電商平臺的退換貨;三是經銷商手里真正進入臨期的產品。”據相關知情人透露:“臨期食品生意的產生,從根源上講是食品產銷供應鏈分配和運轉不夠精細產生的冗余。”
值得一提的是,為規范臨期食品市場,多地曾出臺相關規定,要求大型商場、超市的經營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在經營場所內建立臨期食品銷售專區,并在銷售專區張貼醒目提示,提醒消費者酌情消費并在保質期內食用。同時,相關規定對經營企業的促銷行為也進行了規范,要求促銷食品必須明碼標價,明示價格折扣標準,防止出現捆綁銷售、強制消費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
此外,臨期食品不要購買太多,否則,不加節制的食用必然會導致身體健康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