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化妝品企業為何總在“無功效依據或夸大功效”上栽跟頭?據悉,今年雅詩蘭黛、歐萊雅、漢高、科蒂、寶潔等外資化妝品品牌先后因功效宣傳問題被罰款;國產化妝品品牌林清軒也因產品功能描述不準確被處罰。有業內人士表示,化妝品行業一直是虛假宣傳的“重災區”,不痛不癢的處罰或難改變整體局面。
外資品牌頻頻“吃罰單”
近日,寶潔又因無法為外包裝上的“去除99%細菌”功效提供依據,被罰款20萬元。據中國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這已經是最近三個月內第六個被罰的外資化妝品品牌。僅在今年8月,因虛假宣傳被罰的國內外化妝品企業超過14家,其中外資化妝品品牌居多。
線下包裝標識、線上商品頁詳情成化妝品品牌違規的“重災區”。寶潔在產品“舒膚佳TM檸檬清新型香皂”標注“去除99%細菌”;倩碧在產品說明中加入 “4weeks改善痘印”“12weeks提升肌膚自愈力”等宣傳語;悅木之源標出 “促進傷口好轉”“去皺紋”功效詞匯;雅漾宣稱“維護并加強激光/光子美容手術效果”;歐萊雅旗下的蘭蔻菁純臻顏精華粉底液和蘭蔻菁純臻顏潔面泡沫宣傳產品成分含有大馬士革玫瑰;上述化妝品品牌均因無法證明產品含有相關成分及功效被處罰。
外資品牌為何總在產品功效上“踩雷”?中國商報記者致電詢問了寶潔、雅詩蘭黛等相關品牌涉及產品后續處理問題。寶潔稱產品經過機構檢測,會繼續和相關部門溝通處理;雅詩蘭黛方面則并未給出明確答復。
上海市場監管部門對雅詩蘭黛、絲芙蘭分別開出的40萬元罰單,成為截至目前處罰金額最高的罰單。“化妝品多發的違規宣傳主要有兩種。”上海藥監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一種是在產品中確實添加了含有某種功效的成分,但是含量太低了,達到的實際效果基本為零,這就需要品牌提供相關的實驗數據;還有一種就是產品用途的信息模糊,比如將美白概念換成抑制黑色素。這些都需要品牌在功效檢測報告中寫清楚,不能含糊其詞。
國產化妝品也“踩雷”
近四個月來,在處罰金額和處罰數量方面,國產化妝品企業均少于外資品牌。業內人會表示,相關部門對功效檢測的要求非常細致,一不留神就會“踩雷”。
近日,國產化妝品品牌林清軒因宣傳標語中少了兩個字,吃下5萬元罰單。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依據林清軒提供的功效檢測報告,在一定條件下,產品成分中含有的“清軒萃”(林清軒核心修復配方)確實具有修復皮膚屏障的功效。但皮膚屏障是指皮膚最外層的表皮部分,不能完全等同于皮膚,林清軒對上述兩款商品的功能表述不準確、不清楚、不明白。
林清軒相關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產品包裝盒的表述中漏了‘屏障’兩個字,少了就是少了,我們正視問題。兩款產品已下架處理,有問題的包裝已全部集中銷毀,今后會避免類似事情再發生。”
此外,國產化妝品品牌在新品上市方面也更為謹慎。不同功效的化妝品均要經過1-3項測試,才能上市。宣稱“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祛痘”等功效的產品均要做人體功效評價試驗;宣稱“適用敏感肌膚”“含無淚配方”“溫和無刺激”等功效的產品要在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消費者使用測試、實驗室試驗中至少選擇一項進行測試。國內某初創化妝品公司的創始人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廣州的功效檢測機構現在需要排隊,實在太麻煩的檢測工序就不做了。即使產品含有相關成分,如果檢測周期太長,索性在研發的時候就將這個成分去掉了。
虛假宣傳能止住嗎
今年以來,一連串化妝品新規的出臺釋放出行業越來越規范的信號。有化妝品企業負責人在朋友圈寫道:“對功效檢測有些迷茫,莫非以后的宣傳語只能寫‘一瓶精華’了?”該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化妝品行業虛假宣傳現象比較嚴重,如此密集的處罰也令行業內企業感到壓力,有些“不知道該如何在包裝上標注”。
一大批產品將被淘汰已成為行業共識。有外資化妝品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產品下架、換包裝已成定局,在尚未完全搞懂新規之前,或將減少相關產品上市和新品發布的計劃。
今年6月,國家藥監局下發了關于更新化妝品標簽的辦法。“更換標簽就是為了解決行業內概念性添加及虛假宣傳的問題。”上述藥監局工作人員說:“新規中提到的辦法均是配套生產、檢測、銷售的各個環節,不是‘一刀切’,更希望行業能夠樹立從業意識,對‘什么成分有什么功效’的宣傳負責任。”
中國商報記者查詢地方市場監管部門的相關處罰信息發現,標簽不合規、無法提供功效證明仍是針對化妝品企業查處的重點項目,化妝品企業需要盡快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