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2019年中國電商的四個業務熱門,要數“社區買菜、社交電商、下沉市場、帶貨直播”。尤其是中間兩個成為今年的創業創新熱門,多少都和拼多多有關。這家新近崛起的電商平臺,能夠推動一起產業創業創新熱潮,足見其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全行業對其未來成長規模性的預估。
《零售老板內參》已在今年下半年,多次發文介紹討論了買菜、下沉、直播的話題。社交電商,值得我們今天基于拼多多,以及隨后在阿里聚劃算、京東京喜、蘇寧拼購,還有眾多中小型社交電商平臺,甚至那些曾經多少帶點“傳銷”傳聞的平臺轉型為社交電商的案例,探討社交電商的模式本質,以及業務優缺點和各自不同的平臺模式屬性。
社交電商概念和模式的最早提出者,要算美國作者斯賓塞等人的著作《社交電商》。這本書里探討了微博、Facebook、Twitter、LinkedIn、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媒體對電商的價值和影響。
微信成為今天騰訊最重要的業務資產之一,甚至會讓人很難想象,沒有微信的騰訊,今天和百度的區別有多大。
微信的沃土,很早就讓眾多微商們“悶聲發大財”。微商,也成為今年社交電商創新潮在大平臺之外的主要角色。
號稱“盡本分”的拼多多,大概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中國眾多社交電商創業者的參考坐標。他們給自己貼上“拼多多門徒”的標簽,稱拼多多之后的電商時代為“后電商時代”。并期望在短時間內,向拼多多一樣,實現公司上市。或者至少是讓公司賣個好價錢,實現財富自由,走上人生巔峰。
它們從沒有跟拼多多交過手,但是卻始終把拼多多掛在競對的位置上,并交集在微信端。
拼多多的病毒式傳播發端于微信。而同樣發跡于此的微商,是最活躍的社交電商創業群體。一方面他們自詡深諳社交玩法;另一方面《電商法》正式實施之后,社交電商平臺是他們公開化和合法化的良機。
至于三年就能上市的拼多多,既是他們改頭換面的“前輩”偶像,又是他們的“假想敵”。
所以當拼多多2019年Q3財報出來,這些門徒的心,有點冷。社交電商盈利,太難了。
財報顯示,拼多多階段性的成績不是很理想。即便活躍用戶突破5億,僅次于阿里平臺,也掩蓋不了已單季虧損23億的事實。拼多多在美股價應聲而跌。這個節骨眼上,投資者們都對虧損格外敏感。
拼多多的業績陰晴好壞,對于阿里、京東、蘇寧等平臺沒什么影響。但是對于那些轉型的微商平臺來說,拼多多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們公司模式前途的風向標。
雖然,拼多多的模式,已經和這些改頭換面的社交電商公司,毫不相同了。
拼多多基于個體人的底層商業要素,謀劃一個長期的“速傳播、速下單”的即時電商平臺達成;阿里、京東、蘇寧的目的非常直接,他們要拉新,要獲取新客;至于那些缺乏后端成熟供應鏈資源的中小社交電商玩家,還在模糊不清的混沌下摸索,并時而又被涉嫌“傳銷”拿來說事。
拼多多不盡人意的成績單
拼多多的模式,特別值得好好研究。這家公司,今天的所有一切,已經代表著社交拼團電商的全部要素。
基于財報季,有人拿阿里、京東、拼多多最近三季度的財報做比對,找出拼多多的三個被詬病的地方。
第一,盡管活躍用戶突破5億,但用戶增長和GMV增長不成正比;
第二,客單價只有京東的1/3;
第三,營銷費用漲幅驚人,Q3比去年同期增長1.4倍。
這暴露出目前平臺用戶的低粘度和低復購率,而且用戶增長和GMV增長不成正比的原因,在于二者的統計周期不同。比如一名年初在拼多多平臺上購買過商品的用戶,即便到現在年底也沒有購買行為。這名會員按照365天的統計周期,依然屬于年活躍用戶。但是,這名會員很可能沒有貢獻Q3的GMV,甚至Q2,以及隨后的Q4。
大量用戶在首次購買之后,沒有復購行為,將會導致GMV的增長與用戶增長無法呈現正相關。至于客單價只有京東的1/3,說明平臺上高客單價的商品不豐富,或者用戶不傾向于在該平臺上購買高價商品,又或者平臺的購買體驗不算很好。加強平臺商戶的運營品質管理和誠信管理,預計將是拼多多下階段的主要工作之一。
而且前兩個問題,又導致了第三個問題:拼多多通過補貼提高用戶粘性,喚醒沉睡用戶,激活非電商用戶,有點燒錢,拉高了虧損額度。
這正好對應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趙佳臻說的那句:“我相信用補貼買iPhone的人,會回來的”;以及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電話會上說:“百億補貼的每一分錢都有價值”。
通過微信,拼多多利用拼購模式,觸及阿里此前甚少觸及兩類人群:一類是純基層的初級互聯網人口(縣鄉區域有智能手機的人);一類是城市中的沉默用戶(低薪低保的基層打工人員)。正是這些新電商用戶的觸達,讓拼多多兩年多時間,成就了3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
可是,隨著阿里、京東、蘇寧等傳統電商平臺發力下沉市場,拼多多用戶和傳統電商用戶的重合度,正在變得越來越高。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8月30日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阿里最新財報顯示其移動月活達到7.85億。而拼多多年活躍用戶達5.363億,二者的用戶數量相加超過全國網民規模,至少有超過2億的用戶重合度。
這也意味著,拼多多已經進入到與阿里等平臺搶用戶的階段,阿里也在搶去拼多多的核心用戶。
電商拼購的兩大條件
這邊拼多多與阿里、京東等大型傳統電商平臺打得水深火熱,另一邊中小社交電商平臺趁勢依葫蘆畫瓢,一筆一劃地跟著拼多多學社交電商的裂變玩法。
一字蔽之:“拼”。
“拼”是深入拼多多骨髓的基因。隨之產生的用戶裂變效應,是社交電商平臺的重點模仿的對象。
拼購這種模式,對消費者和商家都有極大誘惑力。
從商家端來說,拼團這一模式,帶來提前鎖定的訂單數和確定的訂單周期。得以讓數量到達一定規模之后,就值得犧牲部分毛利履約完訂單。
今年6月,《零售老板內參》走訪時發現,世界最大牛仔褲產地中山大涌,當大部分牛仔褲廠廠長認為19.9的牛仔褲沒錢賺的時候,依然有少數幾位廠長,已經決定要擴大在拼多多上的投入。
當時許多牛仔褲廠遇到的難題是,開出上萬月薪還是招不到人,而招工難的原因在于工廠接不到穩定訂單。工人干一個月玩一個月,一整年下來,賺不到幾個錢。
拼多多上拼來的大量訂單,能保證工廠正常運作,保證工人勞動量。這樣,招工的時候,工廠不僅說話硬氣,還能保證招到熟練工,讓生產持續高速運轉起來。只要生產持續運轉,不僅保障了工廠最大要素的良性循環,掙錢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因此,比起讓工廠正常運作,毛利的重要性,在產業鏈的要素占比上,確實比不上訂單量。
對于消費者來說,特別是拼多多早期面向的縣鄉下沉用戶,價格是驅動消費的第一要素。
這句話,也可以作為零售業萬年不變的第一命題。
當然,低價的跟風者,多了去了,這也是社交電商瘋狂燒錢的重災區。大部分建立在微商業務基礎上的中小型社交電商平臺,知其低價,不知其為什么低價。往往在平臺上線開始就胡亂燒一通錢,通過大力補貼甚至免費形式,吸引消費者來平臺薅羊毛。
淘集集的員工曾向《零售老板內參》透露,平臺不僅補貼消費者,還補貼商家,這個平臺以前上的不少商品,顯示出異乎尋常的低價。比如一支牙膏3元包郵,一箱卷紙1元還包郵。
然而,低價是吸引用戶的最后有利條件,其實并不能是撬動訂單,甚至是交易關系的唯一條件。平臺提供的低質低價商品,很可能會遭到口碑反噬。下沉用戶表達不滿的方式,最集中的爆發,就是在快手上,吐槽哪家哪家的東西很爛。
低價與好貨,是決定零售業務健康向好發展的兩大因素,二者只有孰先孰后的選擇。比如,同樣基于下沉市場拓展,阿里的聚劃算,借助阿里擁有全球最強最全大中小品牌商、產業帶和品牌工廠,打造的業務核心就是先好貨再低價。基于豐富的商家生態資源,加上阿里平臺的高議價能力,有底氣持續拿出好貨低價。
而黃崢聲稱拼多多要做Costco+迪士尼的生態。關鍵在于,Costco近30%的自有商品是一大亮點,而這些商品多數集中在不以品牌溢價為主(比如美妝品),即那些以滿足日常功能性需求的品類上。
拼多多很了解其中要害關系,拼多多結合上游產業帶和品牌工廠,目前也在低價好貨,注意,先低價再好貨方面,做的很不錯。
至于那些改頭換面,或是新崛起的中小型社交電商平臺,在燒錢拓展用戶基數之后,既無法保證好貨,到最后連最基本的低價也做不到。靠補貼吹起來的流量平臺,最終只能變成部分商家作為一個無關緊要的銷售渠道之一,沖沖一下出貨量而已。
人、貨兩端的忠誠度,從來不屬于這些中小型社交電商平臺。
社交,反而不是社交電商關鍵
這些中小型社交電商平臺,既然拼購學不像,那么社交元素一定要好好利用,狠狠的利用。就像拼多多是從微信里長出來的,借助微信當初提供的可裂變社交營銷空間,拼多多在短短三年多時間,達到5億多的用戶規模。
于是乎,許多中小型社交電商平臺,將社交作為收割下沉市場利潤的關鍵,重新回到了“拉人頭”模式。回到發展層層下線,擴大用戶層級和基數的微商套路。
只是這樣一來,被打上“傳銷”標簽,也就沒什么冤枉了。
在被質疑傳銷以及涉嫌傳銷的名單上,可以拉出長長的一串名單:云集、云集品、花生日記、萌推、斑馬會員(原環球捕手)、未來集市、粉象生活、趣淘集市等都榜上有名。
本質上來看,不管平臺用戶數量有多么驚人,這些用戶來到平臺的目的和用戶角色,就不是來購物,而是來薅羊毛的。
反倒是聚劃算、京喜、蘇寧拼購這些大電商平臺,畢竟知道固守零售和交易的本質。那些前端會員營銷手段的社交,真的是次要的。更知道只有抓住強大的后端供應鏈,人(新客)是不愁不來的。
中小型社交電商平臺發展的本末倒置,實際上是為一直不具備的全盤電商能力埋單。
今年10月下旬,不堪其擾的微信終于忍無可忍,頒布《微信外部鏈接管理規范》,明令禁止在微信進行好友助力、加速、砍價、任務收集等違規活動。盡管被指稱誤傷友軍(拼多多、京東等),但就此可見,基于微信的營銷有多么密集和可怕,以至于需要平臺層面出專門的外鏈管理來規范。
拼多多的野心
在滿足拼購低價、好貨的兩大條件之下,拼多多的業務實際上已經能夠保證正向增長,其實不需要什么“百億補貼”。
不過,拼多多的野心,顯然不止于此。這家公司要在先把人薅齊之后,再來完成業務的多類型延展。百億補貼,營銷費用……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拉人。
在拼多多的Q3財報上,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百億補貼計劃。這一筆錢,與提升平臺服務無關、與提升平臺技術無關。單純是“燒錢”補貼,召喚用戶來啊!來啊!
今年電商的四大主題:社交電商、下沉市場、直播帶貨、社區買菜,其中的兩把火是拼多多燒起來的。可在包括阿里、京東、蘇寧等全部投入到下沉市場爭奪之中時,拼多多還是玩得最大的。
拿下沉來說,阿里、京東、蘇寧的聚劃算、京喜和蘇寧拼購,其實和拼多多非常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這些老牌電商平臺推出的下沉業務,是對平臺核心業務的戰略資源補充。目的是為平臺拉新,將沒有充分電商化的群體予以電商化,并通過反復復購,完成電商會員角色標準化的沉淀,升級為平臺常規意義的優質會員。
簡單的說,我父母這輩中老年人,或者我鄉下的親戚,也能像我一樣,頻繁且熟練的在阿里、京東、蘇寧易購,用手機購物。
因此,下沉策略和下沉業務,并非這些老牌電商平臺的集團層戰略核心,而是修正優化戰略核心的超強補充手段。所以其目的很單一、方法也很具體。
只要這些下沉業務能拉來新客,能形成良好的自循環訂單模式,整體業績不虧損就可以了。
但是對于拼多多來說,下沉和拼購,可是戰略核心,是品牌護城河,是不得不防御的本土市場。上文已經談到,不光是阿里等通過具體業務線開始深入拼多多的內核用戶,拼多多也同時在深入到淘寶天貓的用戶內核去。
黃崢所謂的百億補貼,每一分錢都有價值的說法,內涵就在于此。他還表示,有時數據表現不錯,實際上是錯失投資機遇;而數據表現不佳,說明抓住了機遇。
黃崢的話很難懂嗎?不難,看懂拼多多,你會發現,黃崢說話,句句在“坦白交代”,最多沒有搭配完整的前因后果而已。
對于上下無著的那些中小型社交電商平臺來說,同時讓他們要抓住社交關系、價格要素、供應鏈能力,顯然是不現實的。
唯一的出路,或許是因循著拼多多過去單品引爆的方式,從價格爆款以及能夠在日常家居生活場景里,發明創造一些有使用功能創新(就是能讓干家務活的人,覺得能輕松點的創新商品)的單品爆款。從這樣的單點突破,或許有那么一點點機會。正如“前輩”拼多多這樣,補全微商所不具備的“正規”商業能力,一步一步提升平臺議價能力。
而在燒錢方面,該花的錢不能省,但每一分錢也要花的得當。拼多多猶且如此,作為后起之秀的社交電商平臺更應如此。
【責編:瑾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