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從最近各個電商巨頭的動作來看,互聯網賣菜正成為一個新風口,成為新零售的又一個創新實驗場。
電商巨頭搶灘“菜市場”
15日一大早,南京紫金東郡小區的蘇寧小店,馬鈺正在取前一天下單的菜,“現在買菜的地方多,可以去菜場、去超市,在手機上下單,哪家便宜、新鮮,品種豐富,哪家就是我的菜。”她說,雙休日有時間,更喜歡和家人去菜場、超市買菜,平時忙就在手機上下單。
在社區生鮮平臺“呆蘿卜”線下門店金馬酈城店,上班族李莉表示,網上買菜對于上班族來說十分方便,下班回家就隨拿隨取,省去去菜市場途中花費的時間。記者看到取菜的除了年輕人,還有部分是住在小區里的老年人。一位大爺說,“我每天晚上讓小孩把第二天的菜在手機上定好后,第二天下樓鍛煉完就直接來取。”
今年初,美團買菜、盒馬菜市、誼品生鮮、餓了么買菜、蘇寧菜場等借助新零售、新資本賦能的“菜販”雨后春筍般涌現。蘇寧菜場在經歷兩個多月的測試后,逐漸加快門店上線速度。目前已完成南京社區店的全布局,覆蓋門店215家。“蘇寧菜場規劃蔬菜、肉禽蛋、水果、水產海鮮等品類共計近200個SKU(庫存量單位)。進軍一線城市前,蘇寧菜場將把生鮮SKU擴充至近300個,同時新增干調類、鮮花、快捷菜等品類,以匹配一線城市用戶的需求。” 蘇寧易購總裁侯恩龍說。
今年“七夕”,呆蘿卜平臺在南京、合肥、馬鞍山、蕪湖等9個城市的核心商圈,上演“告白九城”的浪漫故事:我們每入駐一座城,就像開始一段戀情……呆蘿卜在9城的門店數量超過1000家,月訂單超過1000萬單。未來,呆蘿卜的目標是在全國50座城開設1萬家門店。
為何巨頭們熱衷于當“菜販子”?菜市場為何一躍成為互聯網新風口?中國農產品電商聯盟發布的2018年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顯示,3萬億元的生鮮市場,線上滲透率僅約為3%。也就是說,高頻需求+低滲透基礎的行業現狀,用戶需求遠未得到滿足。
有需求才有創新。在上海,隨著垃圾分類的實施,擇干凈的蔬菜、殺好后的鮮魚成為剛需。今年上海要新建500家社區智慧微菜場,智慧微菜場正通過“源頭減耗”,引導“凈菜上市”。
業內人士指出,自中國第一家生鮮電商易果網成立算起,互聯網企業在生鮮行業拓荒13年,如今菜市場是新零售最后一塊無主之地。
風口一樣,模式不同
正因為買菜存在巨大痛點,也使賣菜有著巨大創新空間。
阿里兵團中,餓了么采取“自己不做,只做連接”的模式,引入叮咚買菜、菜老包等生鮮垂直玩家入駐,快速擴張。盒馬則把“盒馬鮮生”化整為零,專注“社區菜市場”模式的盒馬菜市,已在上海、南京等城市落地。
社區場景下,“互聯網賣菜”衍生出到店自提或到站、到倉自提的履約形式,線下點位的服務能力得到重視,蘇寧菜場、呆蘿卜、美團買菜等均采取這種模式。
美團通過社區化選址自建前置倉,覆蓋周邊兩公里范圍。在第三座布局城市武漢,美團買菜選擇“今日下單,次日自提”模式。呆蘿卜將菜品以分批次的方式配送到各個社區門店,最早批次在凌晨1-2點左右就能送到,最晚一批次則是5-6點,基本留足上架時間。
訂單量、銷售金額、單品銷量、拉新用戶、復購會員等數據,都反映出蘇寧菜場在南京不錯的測試效果。坐落于江寧區的蘇寧物流生鮮加工中心承載200多家門店周邊訂單的加工運輸任務。“次日門店自提的預定銷售模式,為的是保證菜品原產地直發到店。到店自提的目標群體是年輕用戶,是白天上班、晚上自提的上班族們。” 蘇寧小店店面運營中心副總經理王琦說,“以訂定量”模式可以很大程度減少損耗,平臺本身也無需承擔送貨成本;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幫助用戶節省買菜的時間成本。
希望能優雅地買菜,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買到有品質的菜,這是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并非年輕人不喜歡買菜做飯,而是商家需要換一種方式把菜送到年輕人手中。”電子商務專家曹磊說,買菜行為是消費者的一種剛需,背后代表著巨大的天然流量。
新零售探索永遠在路上
新零售經過不斷的試錯,逐漸進入理性階段。新零售2.0,或許互聯網賣菜是一個不錯的開端。與之前的瘋狂與躁動不同,這一輪的入局者相對理性,更關注商業的基本邏輯,更加注重線上+線下流量的互通。
例如,新零售的“先驅”盒馬鮮生曾以大海鮮博得眼球。如今,大海鮮不“新鮮”了,拿新業態盒馬菜市來看,少了幾分新零售的銳氣,多了一些回歸傳統零售的沉穩:適當弱化賣場海鮮現制即食的占比,賣場品類結構更趨同于社區生鮮超市,品類功能性比之前盒馬鮮生有了明顯提升。
同時,互聯網賣菜更加注重小包裝、時令食材,為真實的在家吃飯需求服務。美團買菜還在APP端提供菜譜,用戶可直接根據菜譜搭配購買清單。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表明,生鮮電商已有超過4000個玩家入局,但僅有1%能夠實現盈利,4%持平,88%虧損,還有7%是巨額虧損。
如何打破這一“魔咒”?業內人士認為,新零售開始下沉,走進社區,而不是浮在表面追求新概念,以用戶實際需求切入,誰走得離用戶越來越近,誰就更快被用戶接受。
【責編:Far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