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基于防控的需要,人們較少外出購物、聚餐,對零售業和餐飲業產生了較大沖擊。但同時,也催生了餐飲、零售業在商業模式、消費渠道、營銷場景等方面的變革。對此,趨勢云專家觀察組總結了疫情以來,對零售業態有哪些重大影響:
一、半成品、生鮮電商悄然火起
疫情爆發后,由于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線上購物的比例急劇提升,加之超市、菜場開放時間縮短,小區嚴控出入,人們對出入公眾場合心存畏懼,很大程度推高了線上零售。
在此期間,消費者也正逐漸適應著新的消費習慣,尤其是部分不熟悉線上購物的中老年群體,不得不接受新事物,并且會在相當程度上形成習慣并延續。
二、“到店”+“到家”模式成為小型店鋪標配
疫情前部分線下商鋪已經入駐美團、餓了么等外送平臺,通過平臺騎手或自配送提供“到家”服務。但總體來說,到家模式對于二、三線城市覆蓋度仍然有限,加上外賣平臺傭金的提高,疫情期間,不支持到家模式的商鋪無疑會極大程度遇冷。因此,普遍接入線上平臺,在“到店”場景之外提供“到家”場景將逐漸成為標配。
三、催生垂直細分與全新服務模式
隨著疫情之后線上購物滲透率的大幅提升,前店后倉模式有望迅速發展。但因其規模有限,品類較少、選品集中度高,熱門單品會迅速陷入紅海。
眾多店鋪為了規避紅海,尋找藍海,就會積極實現價值創新,如提供差異化的增值服務、推進和升級會員模式、打造自有品牌、展開社區合作等。在此推動下,垂直細分模式與全新的服務模式可能會被催生。
四、消費者全面數字化, 新零售漸入佳境
以疫情前6%左右的滲透率來說,“新”零售企業還遠不能在較大范圍準確探知周邊千家萬戶的精準需求、購買力狀況以及購物偏好等特征。疫情期間,幾乎全民都轉至在線下單,消費者的大數據被平臺積累,系統就有能力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準確把握其偏好商品、消費能力、消耗周期、購買頻次等大量消費特征,因而對每個家庭進行精準營銷,量身定制消費場景,實現體驗與銷售的最大化。此時,人、貨、場被精準匹配,銷售與營銷場景被無限延伸,銷售能力延伸至全時段、全渠道。
由此可見,疫情會推動數字化技術進一步顛覆標準零售形態,從量變到質變,使得新零售漸入佳境。
五、社區團模式發展升級
社區團門檻不高,模式較輕,在三四線城市有一定的普及。因具有團長素質良莠不齊,貨品缺乏保障,門檻低等問題,而使同質化競爭嚴重,利潤微薄。始終不是零售業主要的發展方向。
疫情期間,大量社區封閉,嚴控出入。為了解決生活剛需,社區團購再次風起云涌。很多居民甚至居委會組織社區團,進行生鮮、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套餐團購,居民生活得到保障,在艱難局面下找到了對社區團購模式積累的信任,更多社區居民建立了社區團消費習慣。同時,更多供應渠道被團長們打通并優勝劣汰,社區團模式蛻變升級,并在一二線城市有了較大發展。
對于消費者而言,社區團購能夠及時、按需配送,非常方便可靠。疫情過后,社區團模式也將得到發展升級。
六、直播“引領”消費新風尚
2019年被稱為直播元年。由于主播群體日趨成熟,已經建立起背后成熟的選品、推薦、質保體系,也熟練掌握如何引發消費沖動。一大批獲得較高粉絲信任度的主播,形成了很多亞文化圈層,直播背后的供應鏈經過多年優化耕耘后也趨于成熟。很多頭部主播已經建立了一整套比較成熟的選廠,設計,快速試樣,柔性生產的體系。直播帶貨的驚人規模已經讓品牌認同,紛紛愿意參與直播,與主播對接,提供選品和大力度折扣。
年輕一代的消費者越來越樂于加入直播,數字化的一代不再簡單從眾,不再追逐折扣,轉而更加習慣在虛擬場景下購物,為價值認同與個性買單,直播顯然切中這個形態。
雖然直播已經炙手可熱,但這一次的疫情,會加速這個形態的發展,同時快速從美妝、日雜等品類拓展到全品類。
綜上所述,疫情對于新零售的影響,是在食品生鮮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進一步改變了人民的消費習慣,大幅推進了線上購物滲透率的提升,對零售業態產生全面影響,大幅推進人貨場的數字化,并讓直播形態滲入幾乎所有消費品類,把零售的形態快速推向一個新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