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鮮電商同程生活倒閉后,社交電商的故事也不太好講了。北京商報記者獨家調查發現,貝貝集團旗下社交電商貝店從8月10日起轉型做導購電商,引入了淘寶、拼多多等第三方供應鏈資源。平臺倉促轉型,更換“馬甲”,難掩拖欠數百商家超6000萬貨款的窘態。分析人士認為,集團著力發展新業務,扶不起來的貝店或將成棄子。流量背后,不見得是一片繁榮。
超6000萬貨款未結
貝店拖欠賬款的征兆從6月起就已經顯現。
母嬰商家李女士(化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正常情況下后臺每月固定時間會出賬單,原本6月18日提現,7月16日應該到賬,但直到現在也未到賬,平臺拖欠的貨款共計約360萬元。
“我們公司在貝店的店鋪從2020年下半年起銷售一直在下滑,下滑幅度很大。”李女士表示。不止她一人捕捉到平臺銷售萎靡的態勢,另一位在貝店開有食品和母嬰兩家店鋪的王先生(化名)稱,從去年底開始,常和自己對接的小二開始頻繁換人,以往小二會常在群里邀請商家參加活動,后來逐漸沒了動靜,店鋪銷量也出現明顯下降。
面對銷量下滑加上數月未到手的貨款,一些商家開始感到憂慮。李女士稱,7月28日她和一些商家約見了平臺方,公司回復說8月初會給出一個解決方案。但數天的等待并未換來平臺的承諾,8月6日諸多商家前往平臺公司討要說法。據李女士回憶,公司總裁辦的一位工作人員向在場的商家表示正在解決問題,但未透露其他信息。
根據一份商家們填寫的文檔顯示,截至發稿,貝店涉及被拖欠賬款的商家超過600家,總欠款超過6000萬元,其中百貨、美妝和母嬰品類占比較高。回款出現異常的時間集中在6-7月,有的商家在5月時就發現了異常。
北京商報記者在瀏覽舊版貝店App時發現,當前平臺仍在正常運行,能照常下單。不過,一些知名品牌如君樂寶、雀巢、伊利、良品鋪子等已將商品撤出了店鋪。
天眼查信息顯示,貝店運營主體為杭州貝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為杭州貝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控股子公司。張良倫為后者執行董事兼CEO,持股比例達51.2%。
轉型導購自救
銷量下滑、貨款拖欠,部分商家在一個商家維權群發起退店措施。對此,8月9日平臺發出一則《貝店業務調整通知》,稱貝店將于8月10日起進行業務調整,原商城業務將升級為導購業務,接入淘寶等第三方供應鏈。接下來,貝店將接入更多全網供應鏈。
隨即,北京商報記者在更新后的貝店App發現,主頁面已接入淘寶、拼多多、唯品會和美團外賣的入口,原來的供應鏈資源已轉移至“商城”頻道。這也意味著,貝店將從社交帶貨的商業模式轉變為導購電商。值得一提的是,貝貝集團曾在2019年孵化出導購平臺貝省。
突然轉型的目的何在?是否為解決貝店欠款的自救舉措?北京商報記者嘗試聯系貝貝集團進行詢問,截至發稿,未獲得回應。
分析人士認為,伴隨著大量商家退出,貝店的轉型頗像是個權宜之計——靠現成的資源來穩住用戶和店主,防止因大量商家退店出現眾多投訴、用戶流失的連鎖反應。這一舉措讓部分商家感到憤慨,希望平臺就欠款一事能做出切實回應和行動。
根據過往資料顯示,貝店、貝倉為貝貝集團分別于2017年和2019年推出社交電商和特賣電商平臺。除此之外,貝貝集團的業務還包括母嬰電商貝貝和導購返利平臺貝省。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在查詢貝貝集團官網時發現,業務介紹欄里已經刪去了貝倉和貝省,只留下貝貝、貝店和希美三大業務進行展示。據了解,希美是貝貝集團在4月時上線的新平臺,引入了一些國內代工廠品牌,主要定位高端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貝店轉型后仍保留了希美業務的導流入口。而據一位接近希美的知情人士透露,希美是獨立的公司運作,公司集中精力在這個業務上。
從今年3月砍掉貝倉線下店,到著力做希美,貝貝集團想辦法吸引更多用戶注意,其背后難掩對老業務日漸疲態的焦慮。據一位經營多年貝店的店主透露,去年底,貝店和貝倉很多員工離職了,老業務目前只是維護為主,活動力度、價格優勢越來越弱,導致很多店主放棄。
“現在集團主要把重心放在希美上,老業務業績上不去,只能開新平臺。但對于店主來說,平臺沒有實現會員互通,要想遷移老用戶到新平臺并不容易,意味著店主要重新開號,成本很高,所以就沒有動力做了。”他坦言道。
分析人士認為,一旦貝店欠款的局面難以挽回,很有可能成為集團的棄子。
流量背后一地雞毛
電商的流量背后,不一定是一片繁榮,也許是一地雞毛。
2017-2018年間,拼多多、云集、愛庫存等爭相搶位,社交電商迎來高速發展期。然而潮水終會退去,前期收割流量紅利的店主們越來越難“躺平”。私域運營的獲客邏輯建立在信任基礎之上,更考驗店主在更長時間維度上對銷售節奏的把控能力和口碑塑造力。
與此同時,抖音、快手等平臺也爭搶著社區電商的光環。上述店主表示,短視頻、直播等模式興起,逐漸把微信社群的注意力給擠掉了,社群轉化明顯下降。
不止社交電商,近幾年淘集集、呆蘿卜、同程生活等相繼遭遇資金鏈斷裂,被眾人圍追討債,也暴露出依靠融資驅動的中小電商潛藏的商業風險。
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夏海龍認為,供應商與平臺合作時,對后者的財務狀況要有一個充分判斷,如果存在重大經營風險,要慎重合作,或者要求平臺采取縮短回款周期、先付款后供貨等方式。很多商家看重平臺流量,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流量背后可能是虧損狀態。“在平臺失去還債能力的情形下,可能法律程序走完了,供應商追回欠款的概率也較小。如果供應商能證明公司股東或高管在經營過程中對損失有重大責任,例如做出虛構債權債務、轉移公司財產等行為,那么就算公司破產,公司股東或高管也必須承擔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