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知名母嬰社交電商“貝店商家維權事件”成為今年8月份最大的熱點新聞,相繼全國多家媒體進行了跟蹤報道。此次維權不僅有商家直接去貝貝網總部拉橫幅維權,也有千人微信維權群。那么,曾經燒錢補貼的的貝店為何會淪為商家討債的目標呢?
貝店暴雷:內因大于外因?
據悉,貝店是貝貝集團在2017年推出的社交電商平臺,一度被認為是其旗下貝貝網的轉型之作。貝店以“自用省錢,分享賺錢”為運營模式,宣傳稱開貝店不用囤貨,由貝店統一采購、統一發貨、統一服務,用戶只需運營即可。但想要入駐平臺,需要經過原貝店店主邀約。
值得一提的是,貝店誕生前后,云集、斑馬會員等一批社交電商平臺也紛紛成立。但社交電商自誕生起就因與傳銷頗為相似的模式飽受質疑,比如貝店的“三級分銷”模式。與以往的熱鬧景象相比,如今的社交電商日漸式微,紛紛轉型尋找出路。貝店此次被供應商討要貨款并不是孤例,2019年,淘集集就曾被來自全國的商家上門追討貨款。
最終,針對商家暴雷事件,淘集集此前提供了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方案是先收取一定的貨款,其他的債務等公司有償付能力的時候繼續還清,換句話說就是先還一點,大頭有緣再還;第二種是債轉股的形式,公司先償付一定的貨款,其它剩余的債務變成股份的形式,大的供應商變成公司的股東,換句話說就是還錢是不可能的,要不一起做股東吧。
然而,貝店并非跟淘集集一樣,據悉,貝店此次引發的輿情顯然是因為公司市場戰略轉移引發的集體維權。從媒體報道的事件以及維權者反映的情況來看,部分商家認為:“社交電商的商業模式仍是值得肯定的,如今社交工具繁多,團長也較為成熟,貝店的事件并不能歸因于市場、行業,更多還是公司和領導人的問題。”
“近幾年,貝店勢頭不錯,我們店鋪在上面的月銷也挺好的,而且入駐貝店平臺的費用并不低,總體收費在營收的20-25%,貝店不可能虧錢的,現在就怕貝店把資金轉移給了其他業務線,并與母公司做了拆分,即便打官司告贏了也拿不回錢。”據相關維權者透露。
果不出所料,今年4月,貝集團上線了新平臺“希美”,引入了一些國內代工廠品牌,主要定位高端市場。一位接近希美的人士稱,貝貝集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推廣希美,張良倫選擇將所有的寶壓在了新品牌身上。因此有不少商家認為,如今貝店形成拖欠貨款的糟糕局面,正是因為貝貝集團挪用了商家資金做希美。
“從貝貝網,到貝店、貝倉以及現在的希美,貝貝集團在張良倫的帶領下,一直在追風口。張良倫很有想法,腦子也快,但是一直追風口總感覺給人不踏實,自己也在貝店轉型希美之后便離開了。”某員工透露道。
“染病”的市場分銷模式
回顧2019年,互聯網最火的關鍵詞社交電商穩居C位,據統計我國登記在冊的電商企業已達10000多萬家,其中社交電商數量在不斷快速增加,各社交電商平臺人才的需求也將每年大幅度增長。
然而,去年多家社交電商企業因為商業模式問題被各地市監局申請當地法院凍結銀行賬戶。更諸多社交電商沒想到的是,因分銷問題,各地監管部門也對社交電商的管控加強,過去的多級分銷模式被限制,各大平臺的用戶活躍數與交易量出現了下滑,這其中也包括貝店。
“2020年,社交電商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最大問題是傳銷,此外還涉及虛假宣傳,特別是網絡直播中的電商。但如今電子商務領域的法律法規仍然不夠健全,電子商務法也沒有針對社交電商的特殊性作出規定。”相關業內人士說道:“在所有電商平臺都面臨流量著流量見頂的危機時,無論是巨頭還是中小玩家都開始重新評估起私域流量,社交電商的法寶‘團長制’和‘三級分銷’等也不再是某一具體電商形態所特有了,成為一種‘工具化’的存在。”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以來,國內誕生了未來集市、云集、斑馬會員、愛庫存等一批會員制和導購返利的社交電商,迎來了兩年多的高速發展期。然而,社交電商有著天然缺陷,自誕生起就以拉人頭、分銷為主要模式,經營形態與傳銷頗為相似。因此,隨著監管跟上,不少社交電商平臺死于“涉傳”。
例如2017年5月,云集微店因“組織策劃傳銷”傳銷,被杭州市濱江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958萬元罰款;2020年6月10日,湖南省漢壽縣人民法院對外披露了一起非訴保全行政裁定書,“斑馬會員”相關公司涉傳銷被凍結3000萬元;2020年12月10日,山東省鄒平市人民法院發布裁定書,社交電商平臺“一哥悠購”相關公司因涉嫌傳銷被凍結4.2億多元。2021年4月,社交電商蜜源因涉嫌傳銷,漢壽法院裁定凍結相關公司3000萬元資金。
分銷商與供應商同質化嚴重
2020年,社交電商平臺集體萎縮的消息,恐怕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不只是達令出現裁員的情況,據悉,2020年,僅廣州和義烏兩地,就有500多個社交電商平臺倒閉。
“雖然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核心分銷商,但長尾分銷商往往跟著補貼走,沒有忠誠度,一旦平臺補貼下降,就會跑到別的平臺去了。”據相關社交電商運營人員表示:“此前阿里和京東,都在社交平臺上加大了投入,很多分銷商轉變到阿里淘小鋪和京東芬香旗下。滴滴、美團、拼多多入局社區團購以后,更是讓很多分銷商轉做團長去了。分銷商走了,供應商也走,很多商家跟我說,以前入駐了四五十個社交電商平臺,如今只保留一兩個關系特別好的,其他基本也都退出了。”
“從以上不難看出,造成社交電商逐步萎縮的突出問題就是:分銷商與供應商同質化嚴重。盡管部分社交電商平臺也早意識到模式的局限性,試圖轉型會員電商,但會員電商跟社交電商一樣,都是沒有定位的零售業態,既不分用戶,又不分場景,只是在意規模。”相關分析人士指出:“此類社交電商面臨進退兩難,而真正依靠私域流量而沉淀下來的電商平臺,其制勝的法寶則是注重產品和服務,而不是側重用戶的裂變。”
反觀此次事件的貝店,從過程來看,張良倫和貝店幾乎每一步都踩在電商轉型的風口之上,但實際上每一次都是被迫之舉。從結果來說,從導流網站到導流網站,也宣告了其從垂直電商到社交電商模式的破產。貝店幾乎在每個階段都發現了所謂的新機會,但這些機會并沒有轉化為長期優勢,背后的原因在于,從垂直電商到社交電商,最終都沒有繞開與平臺型電商的正面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