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王嘉言
近來,夸大、神化普通產品的功效,讓觀眾誤以為是保健品的直播不在少數。有的主播直接帶貨保健食品,如復合維生素片、魚油膠囊、鈣片等,且暗示觀眾其食品具有治療功效。有人聽信主播宣傳,買回來食用,結果不僅沒有效果,反而耽誤了治療時間。
直播間主播賣保健品為啥貓膩這么多?這給管理部門、短視頻平臺提出了哪些要求?關于保健品,消費者應當走出怎樣的認識誤區?本期留言板,我們討論這個話題。
【觀點交匯】
營銷罷了,別交“智商稅”
王治平
近年來,網絡直播帶貨日漸興起。在一些直播間內,低廉的商品價格、主播極具誘惑性的銷售話術,讓不少消費者怦然心動。然而,一些直播帶貨的商品看似物美價廉,背后卻潛藏制假售假的“貓膩”。去年以來,各地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已查處多起通過直播平臺售假案件,其中不少案件涉案金額超過千萬元。
都說“買的不如賣的精”。從過去的電視購物,到如今的網紅直播帶貨,營銷的載體、人物、手法等一直在變,但本質沒有變。不過,作為消費者在此過程中卻屢屢中招,并由此產生了一個新名詞:“智商稅”,指的是由于在購物時缺乏判斷能力,也就是低智商的表現,花了冤枉錢,這些冤枉錢就被認為是“交了智商稅”。
那么,直播帶貨為啥讓不少人“交了智商稅”?一項調查顯示,59.3%的受訪者指出是夸大宣傳商品質量,56.7%的受訪者表示是售賣山寨、偽劣產品,51.2%的受訪者指出是營銷手段打“擦邊球”。其他主要還有:通過捏造事實、賣慘博取關注(50.5%),找“水軍”刷單,存在虛假下單量(46.4%),虛假在線人氣值(39.9%)。
其實,直播帶貨僅是一種應運而生的營銷方式,其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原罪。該行業亂象叢生的根源在于從業者的素質出現了問題,再加上監管不到位,才導致消費者上當吃虧、權益受損現象。因此,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購物,都要遵循最基本的購買原則,堅守生活常識、科學常識,切勿輕信而交“智商稅”。
要加強監管和查處
余莉
在保健品行業中,夸大功效虛假宣傳的現象一直存在,且屢禁不止。如今,隨著互聯網銷售的興起,這股“不正之風”蔓延到了網絡直播間,以直播帶貨的形式坑了更多的消費者。
直播帶貨原本就存在著數據造假、夸大宣傳、宣傳產品和實際到手產品差距過大等亂象,而當保健品售賣“搭上”直播帶貨,其可能產生的不良效應更是呈現疊加的態勢。再加上近期消費者對于藥品、保健品等需求的增加,也加劇了這一不良現象。
在網絡直播間,平臺其實對于直播帶貨有著許多規定和限制。如果主播在直播間出現敏感詞匯,被系統判定為虛假宣傳或者違規直播,就會被直接禁播。然而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轉變話術或者規避敏感詞匯,主播就可以逃避系統監測,規避被禁播的風險,那么保健品的虛假銷售也就“一路坦途”了。
直播賣保健品天然有其特殊性。消費者購買了其他虛假宣傳的物品可以申請退貨賠償,但是吃了夸大功效的保健品,輕則沒有功效錢白花,重則危害到生命健康。因此,平臺應當進一步加強對保健品商家的資質審核和直播內容審核,以更嚴格的規定規范直播間,一旦發現存在虛假宣傳就立即關停直播間。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對違法違規問題加強查處力度,以罰款、停播、關停企業、失信聯合懲戒等形式多管齊下,維護良好直播環境。
莫把保健品當“安慰劑”
顧正華
互聯網消費時代,身邊有不少老年人上起了所謂的“保健品直播課”。在直播過程中,主播會發出金額不等的微信紅包,由此“套住”老年人。經過長時間的“洗腦”,不少老年人深陷其中,花費了大量金錢去購買保健品,以求心理上的安慰。
老年人如何遠離網絡保健品銷售重災區?理性思考、捂緊錢袋子是關鍵。對于保健品的選購,老年人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保健品不是仙丹妙藥,更不具備治病的療效。如果在直播過程中,主播有任何“治病療效”的宣傳,就屬于“踩紅線”行為。此外,國家對保健品功效有著嚴格的審批。在網絡平臺上,主播往往會通過夸大保健品宣傳功效,或者把沒有批文的普通食品當成保健品來宣傳,欺騙老年人去購買。對于這樣的違規行為,所屬平臺應該暢通老年人維權渠道,一旦接到涉及保健品違法銷售的舉報,應立即查證,如果情況屬實的話,要立即封號、停播,并由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介入,對案件進行調查、取證和處罰。
作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應當給父母有效陪伴,同時多向父母科普保健品知識,提醒他們不要把“健康賭注”押在保健品上,而忽視了正常的飲食和運動,注重科學養生、樂觀健康生活最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