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4月1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2022年度藥品監督管理統計數據,針對化妝品審批和備案情況、化妝品生產企業日常監管情況、化妝品生產企業許可情況及全國查處化妝品案件情況公開相關數據。
進口化妝品備案數連續下滑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實有在冊國產特殊化妝品16400件,與上一年度的16091件相比上漲1.92%。而2022年度實有在冊的進口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62297件,同比下降約2.88%。
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國產化妝品數量正持續增長,而近幾年進口化妝品品牌的審批備案數量則正在逐年遞減。時間再往前兩年,對比2020年全年進口特殊和普通化妝品的89201件,2021年度實有在冊的進口化妝品數量減少了25058,同比下降30%。
進口化妝品備案數量的連續下滑,一方面是由于國產品牌的強勢崛起,消費選擇的多樣性給進口化妝品品牌帶來更多挑戰。另一方面,新規下對于化妝品的備案要求提出更加明確細致的規定,而進口品在提交相關資料如年度報告上,投入的精力和時間對于企業來說是一次嚴格的考驗,也將諸多想要投機取巧、未按要求備案的企業攔在門外。
實際上,化妝品備案早已迎來行業整治,諸多不符合備案要求的產品陸續被取消備案。其中針對進口化妝品備案的監管政策在年初的時候,已從各省市有關部門的工作中逐漸落地。
如廣東省藥監局在今年1月發布關于擬取消一批進口普通化妝品備案的通告,其中共涉及571批次進口普通化妝品的備案,涵蓋了粉底液、潤膚乳、面膜、精華、眼線液筆等多種類別的產品。
隨后,浙江省藥監局也發布了關于擬取消未提交2022年度報告進口普通化妝品備案的公告,涉及產品488批次。
對此,監管部門表示,此前已經通過發送通知通告、電話、短信等方式多次告知相關備案人、境內責任人,2020年12月31日(含)前完成備案的普通化妝品應當于2022年6月30日前通過國家藥監局備案平臺完成年度報告提交。但仍有部分備案人、境內責任人未按規定提交年度報告,所以依據有關規定取消其進口普通化妝品備案。
化妝品企業聚集南方
從化妝品生產企業許可情況來看,截至2022年底,全國化妝品生產企業總數5512,同比增長10.8%。其中廣東省以3042家的數量占據榜首,其次是浙江596家、江蘇309家、上海226家、山東180家、福建107家、湖北102家。
廣東作為化妝品產業大省,其相關企業占據了全國半壁江山。從以上數據,還能看出我國化妝品產業聚集態勢明顯,目前多以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為核心。廣東代表性企業有丸美股份、拉芳家化等,上海地區有上海家化、伽藍集團等。
此外,能夠印證這一點的還有越來越集中的化妝品產業園建設,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化妝品產業園區正以井噴之勢快速發展,且絕大部分布局于南方城市。
如廣州白云區的白云美灣,目前入駐韓后、阿道夫、卡姿蘭等企業;廣州黃埔區的廣州美谷,共有持證化妝品生產企業59家;上海奉賢區的東方美谷,其持證化妝品生產企業82家;湖州吳興區的美妝小鎮,已入駐珀萊雅、樂爾福等上百個項目。
高效抽檢,保障產品安全
而監管力度與產業聚集度也成正比。3月22日國家藥監局發布的《2022年國家化妝品監督抽檢年報》中,上海就成為去年抽檢的重點地區。產業集中化的同時,監管同樣趨于嚴格。
數據顯示,2022全年檢查化妝品生產企業次數達到8493家次,相比2021年減少了21%。飛行檢查化妝品生產企業1643家次,比上一年增加了20%。這也就意味著具有突擊性、獨立性、高效性等特點的抽查正在化妝品行業中逐漸增多。
2022年全國查處化妝品案件共計28289,同比增加了24%。其中,涉及互聯網的案件有675件,而這一數據在2021年是413件,可以看出對于線上化妝品經營的監管正在收緊。同樣,2022年國家化妝品監督抽檢年報也顯示,2022年度網絡抽樣數量由上一年度的1350批次上漲到2612批次,線上化妝品的抽檢力度翻倍提升。
在不久前,國家藥監局剛剛發布了《化妝品網絡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將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提出負責藥品監督管理的部門應當堅持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嚴守底線、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的原則,鼓勵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開展監督管理工作,保證化妝品質量安全。
另外,案件查處的來源方面,日常監管和專項檢查占據絕對位置,其力度也在大幅提升,2022全年合計有22219件,同比增長30%。
而從查處的貨值金額來看,2022全年化妝品案件涉案貨值達到10億以上,同比增長171.7%。責令停產停業的有16家,相比2021年的188家大幅減少。
在這些違法主體當中,有生產企業、經營企業、美容美發機構及其他,其中經營企業占據最大比例,其違法案件達到17221件,同比增加22%。而美容美發機構違法案件7182件,同比增加了38%。
可以看出,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企業和品牌在未來的發展中雖然面臨更加具體且嚴格的考驗,但堅實的監管體系更有利于服務和保障化妝品行業穩步高質量發展,同時也進一步凈化市場環境,營造更好的產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