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國產化妝品企業正埋頭研發“中國成分”。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上美股份、歐詩漫、璦爾博士等6家國產化妝品品牌公布獨家“中國成分”。有的手握核心成分的創新科技,有的聚焦植物天然成分的提取,“成分搶位戰”或成為國產化妝品企業的下一個戰場。
上美股份研發中心實驗室。(圖片由企業提供)
“中國成分”搶位戰強勢開打
“研究‘中國成分’意味著中國企業正在打破國際壟斷局面,讓前沿科技突破行業技術壁壘,占據市場的主動權。”韓束母公司上海上美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美股份)相關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投入研發‘中國成分’的背后,是中國企業正在積極探索市場空白或新賽道,并準備在此扎根及長期深耕,致力于通過中國自己的原料成分,推動和引領行業發展。”
國家藥監局化妝品新原料備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超過60個新原料注冊在案,國內企業申報的數量位居第一,其中抗衰老成分數量最多。
“中國成分”未有定義,業內認為國內化妝品企業自主研發、擁有專利且在注冊備案的新原料即為“中國成分”。記者整理藥監局備案信息時發現,“中國成分”或有兩層含義:一是由中國特色活性物質提取而來,如人參、紅景天、石斛蘭等。巨子生物、相宜本草、植物醫生等均上市了擁有獨家成分的產品。二是本土企業利用獨家科技對老原料進行改造,或合成新物質、產出新原料。上美股份、華熙生物、歐詩漫均有護膚科技產品亮相。
“中國成分”給企業帶來的收益也較為可觀。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成分”化妝品市場規模為545.7億元,預計5年內將翻倍至1000億元。同時,“中國成分”產品2022年線上渠道的平均單價為414.6元,與外資品牌的單價差距從2.5倍縮小至1.4倍。
諾斯貝爾研發副總裁邱曉鋒表示,從市場端來看,消費者對“中國成分”產品的關注度持續增長,面膜品類中使用“中國成分”的比例已超過50%。因此,把中國的科研成果凝聚在“中國成分”產品里,針對消費者做好個性化定制,是國內化妝品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如何擁有“中國成分”
與國際已有成分相比,國內企業多在成分功效上下功夫。相關備案申報資料顯示,在美白效果上,歐詩漫的自研成分珍白因Pro分別是傳統美白成分377、熊果苷、煙酰胺的2.34倍、3.75倍和10.34倍;上美股份旗下品牌韓束的自研成分環肽比普通直鏈肽提升了7.15倍抗衰老能力,有抵御細紋、緊致皮膚的效果,是傳統抗衰成分玻色因的179倍。
“利用科技創造新物質、從植物中提取新物質即是目前國內企業研發‘中國成分’的主要路徑。”某國內化妝品研發業務負責人對記者解釋說,“國內化妝品新規中要求企業提供功效證明材料,這也拉長了產品上市的時間。對于企業來說,這兩種方式的投入成本均較高。”
上美股份專利成果展示。(圖片由企業提供)
“對于行業內的企業來說,大家在注冊或備案新原料之前應更加嚴謹地填報所需材料,嚴格按照申報要求進行相關實驗并準備技術資料,將前期準備工作做得更加扎實,以避免在申報過程中‘走彎路’。同時,企業還應該盡快梳理出不符合新規要求的產品,與上下游的供應商和品牌方商討出合適的解決方案,盡快淘汰、注銷老產品,把重心轉移到新規新產品的注冊備案上。”上美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于企業來說,采用自研成分解決了原料采買高定價或價格不透明,以及國際市場在原料上‘卡脖子’的問題。盡管新原料的研發前期會有相應的投入,但當未來進入大規模推廣階段后,使用自主研發的新原料一定是擴大成本優勢的最佳選擇。” 上述上美股份相關負責人說。
重研發有望成趨勢
“中國成分”走紅后,研發成果或越來越成為國產化妝品對外“炫耀”的資本。
以逸仙電商為例,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中,其研發費用率從2020年的1.3%持續提升到3.2%,超出行業平均水平。逸仙電商近日也宣布成立瑞金醫院—逸仙集團醫學護膚聯合實驗室,或有更多的研發成果面世。
華熙生物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公司布局再生醫學也是希望能解決目前國內企業面臨的原材料“卡脖子”難題,希望能在生物科技領域實現中國研發、中國制造。
“原料創新是國內化妝品行業的一大痛點。”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茂春表示,“自主研發能力不足導致我國化妝品生產原料長期依賴進口,而原料恰恰又是決定產品功效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企業要針對市場的熱點和空白點積極開發新原料、新技術以及核心產品。”
珀萊雅表示:“未來化妝品品牌的競爭比拼的還是科研實力。除了人才之外,珀萊雅深度整合全球原料、全球研發和全球生產等資源,進行有效性、協同性和前瞻性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