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近兩年,國內外美妝企業在原料上開啟了新一輪的競爭,譬如今年以來,貝泰妮、珀萊雅、丸美生物等均備案了首款新原料。
據聚美麗統計,2023年共有69起原料備案,去年則為42起。其中,今年5月、10月、11月、12月的備案數量較多,分別為9起、8起、13起、13起,由季度統計結果上來看,Q4的原料備案有明顯的提速。
?
除此外,今年的化妝品原料備案還有什么趨勢?各家品牌備案化妝品原料的情況如何?誰在新原料備案潮中更具熱度?基于這些問題,聚美麗對2023年化妝品新原料備案進行了梳理。
原料備案大“爆發”?1年備案69起
聚美麗發現今年化妝品原料備案有以下3個特點:
1.國貨品牌紛紛入局,珀萊雅、貝泰妮等首款新原料備案獲批
隨著科研、技術等在品牌競爭中的重要性凸顯,今年以來,包括貝泰妮、珀萊雅、華熙生物、丸美股份、水羊生物、環亞集團等多個美妝企業入局或加碼了原料賽道。其中不乏備案了首款新原料的國貨美妝企業。
另外,從聚美麗統計結果來看,除了株式會社資生堂、株式會社愛茉莉太平洋是國外企業,其余均是國內化妝品品牌相關企業。由此可見,品牌方也正加緊原料競爭的步伐。
?
其中,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備案了兩款原料,分別為驢油、阿膠粉,均為動物原料;水羊生物、貝泰妮則備案了三款。
而去年就已入局原料市場的華熙生物在今年也備案了新原料,11月7日其完成了氨基乙酰丙酸 HCl備案。
△圖源:國家藥監局
與去年僅6家美妝品牌相關企業進行原料備案這一數據相比,今年數量是去年的2倍有余,顯而易見,原料備案的這股風已然吹向了品牌相關企業。
2.化學原料備案數量仍居首位,占比45%
從原料分類來看,在今年備案的化妝品原料中,化學原料備案31款,占比約45%,仍呈最高狀態;植物原料備案10款,占比15%;生物技術原料備案12款,占比17%;動物原料為2款,占比3%,水解原料僅1款,占比1%,沒有顯示技術要求的原料有13款,占比19%。
?
而2022年植物原料僅備案3款,生物技術原料備案數量為9款。對比來看,今年植物原料、生物技術原料備案數量較去年均有所增長。
?
其中,植物原料備案企業大多為本土美妝企業。隨著植物原料市場規模逐步擴張,企業也在加快布局。
據Markets and Markets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植物提取物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約為58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185億元)。在此境況下,不少業內人士告訴聚美麗,中國特色植物資源會是未來本土化妝品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國貨品牌彎道超車的關鍵因素。
另外,生物技術原料備案數量也有所增長。生物技術原料通常從天然來源提取,進而合成化學物質,利用生物技術原料也有助于減少對有限資源的依賴,推進可持續發展,更符合消費者對天然健康的需求。
此外,生物技術企業也在被資本“看好”,譬如近兩年來的合成生物學“熱”,這也在一定程度推動原料的開發與研究。
3.國產原料備案比重較去年提升1成
結合去年的原料備案情況來看,2022年國產原料備案25個,占總數近6成,進口原料備案17款。而今年備案50款國產原料,占總數7成多,進口原料數量則為19個。
?
某種程度而言,國產原料的占比提升,表明本土品牌正努力突破原料“卡脖子”局面。
投資“風”吹往上游,助推中國化妝品原料“突圍”
在原料端,除了原料“上新”不斷之外,今年在投資市場上,“原料”也算是熱門投資領域。據聚美麗不完全統計,今年在原料技術相關的融資至少20起。
?
另外,國際美妝巨頭的投資目光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品牌端,轉向了技術、原料等上游領域。9月16日,LVMH集團投資中國重組膠原蛋白企業創健醫療;9月22日,歐萊雅集團宣布了對中國創新型生物科技公司杉海創新進行少數股權投資。
此外,法規政策也在一定程度推動原料行業正向化發展。僅在今年,國家藥監局就出臺了多項與原料相關的“新規”。
?
其中,11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化妝品新原料鼓勵創新和規范管理有關事宜的公告(2023年第143號)》顯示,鼓勵結合我國傳統優勢項目和特色植物資源開發化妝品新原料,支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化妝品原料研究創新。
此份公告出臺恰好與上文提及的植物原料備案趨勢相呼應,通過法規政策,企業和市場或能窺見“風口”,同時,法規政策出臺在一定程度推動技術和原料的創新發展。
今年6月,湖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湖州市加快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顯示,對取得化妝品新原料注冊證的,每個品種獎補100萬元;取得化妝品新原料備案的,每個品種獎補50萬元。單個企業每年獎補總金額不超過200萬元。
同年9月,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支持合成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將對化妝品及化妝品新原料等注冊項目給予現金資助。
整體來看,政府支持,市場利好下,原料備案正在加速加量,不少國貨頭部企業備案了今年的首款化妝品原料,并在原料、技術端不斷加碼,這也使得中國化妝品原料被“卡脖子”的問題有望解決。
但國內企業要在競爭激烈的原料賽道分一杯“羹”,首要條件就是提升科研創新能力,推動可持續發展,還要通過有效的營銷手段,提高成分、品牌知名度,增強競爭力,才能既自身獲利又推動國產原料“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