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最近有位在蘇寧的朋友給我抱怨,說公司要求所有崗位的員工全部進行社群推廣,并且在3天之內銷售保底2單,總金額不得低于1000元,不然的話就會對差額部分進行懲處。
同時在多個平臺上,這個消息也被爆料出來,引起了社會上的口誅筆伐,最為典型的聲音是:阿里這些公司想著辦法讓員工在家里辦公,并且補貼員工,而蘇寧想著法剝削員工。
根據內部員工的一些說法,蘇寧以前也有過這樣的舉動,不過當時可以充話費,所以每次自己掏幾元錢幫人家充值,也算可以完成任務。但是這一次充話費不再計入銷售指標中,產生的退單,鎖粉單也要剔除。
蘇寧的全員帶貨,甚至出現店內直播,女員工遭圍觀的現象出現。雖然遭到了內部員工和外部吃瓜群眾的抵制,但是訂單量3天內增長了7倍,這難道不香嗎?
全員營銷在很多行業都不鮮見
把全員營銷做到極致的應該就是保險公司了,甚至所有的崗位競爭都是以銷售作為重要參考依據。如果身邊有做保險的人,你一定會經歷過他們的推銷。
保險公司的產品銷售,完全是基于員工的朋友圈輻射,第一個產品一定是家人購買的,然后開始向親戚推薦,最后向朋友推薦,一旦這個過程結束了,就會陷入到瓶頸,只有不斷的去結交新朋友進行推銷。
除了保險公司以外,銀行的產品推銷,同樣是通過全員營銷的方式做新客戶。包括格力的董明珠,在做手機的時候,就要求公司每個人必須賣出多少部,如果賣不出去就自己買。董明珠自己都以身作則開了店鋪賣自家產品。
我當年跟易捷便利店合作的時候,也發現他們的銷售有一半,都是通過內部員工的推廣和銷售,效果其實非常不錯。
同樣是全員營銷,為什么保險、銀行、格力、易捷就沒有受到大家的非議,反而習以為常。但是蘇寧間隙性的做這件事,會引起這么強烈的輿論反彈。
社群+營銷=微商?
這一次的反感情緒,從客觀上來看,主要是遇到了疫情這個特殊節點,顯得不近乎人情了,別人都在休息,但是我們蘇寧還得賣東西。
其次,一個沒有全員營銷基因的公司,在平時沒有類似保險這樣的培訓機制,很多員工,特別是一些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的人,心態會調整不過來,自然就產生了抵觸。
除了這兩點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隱藏在更深出,大家并不愿意說出來的情緒,就是這次的營銷政策,重點把社群拿出來說。這次蘇寧發出來的文件名稱就是《關于全產業員工參與社群推廣的要求與考核機制》。
一旦社群和營銷掛鉤了,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微商,大多數人能想到的辦法就是通過朋友圈和群組發廣告,而這種做法就會讓大家覺得很low。沒有創業做過生意的,一般很難理解在朋友圈推銷產品的行為,甚至認為是一種很丟臉的事情。
在朋友圈剛剛流行的那幾年,一大批依靠朋友圈銷售產品的不規范行為,引起了社會的大量關注,同時也將這一行為符號化。微商其實是一種正常的商業行為,本質上來說,微信作為一種宣傳渠道,流量成本更低,轉化效果會更好。對于商人來說,哪里的流量成本低,就會聚集到哪個地方就行銷售。
那么為什么只有微信上賣東西會出現這么多問題呢?答案就是:無序。
不管線下實體店鋪,還是線上的電商平臺,隨著越來越規范,政府和平臺的監管也越來越嚴格。但是微商很多來自于沒有注冊的個體交易,這就好像我找到一個沒人管的區域,在地上擺上地攤,我的產品就算有問題,你也沒有辦法投訴我。
微信如何將微商正規化
社群的作用,在近兩年,逐漸被一大批的商家發現其價值,也在積極的參與社群的運營。大多數是依靠小區內的實體店鋪,吸收自然流量建立社群,為社區3公里范圍內的用戶提供銷售。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通過多一點的服務,提高自己在區域內的競爭力,還可以通過宣傳增加轉化率。
有店鋪背書的商家可以通過小區范圍的了解增強信任度,那么沒有實體店鋪背書,作為一個企業來說,怎么讓別人信任自己,更好的完成銷售。
企業微信就是做了這樣一件事,申請企業微信,通過認證后,你的企業信息就會通過微信展現出來。對于客戶的銷售就增加了一份信任感,然后通過后端的CRM管理,又增強了企業對于自己社群客戶的管理作用。
同時,騰訊對于微信里面發布廣告,銷售產品的投訴,處理也越來越嚴格,最近就出現了大面積的封號行為。這也是,騰訊一步步將自己的社交屬性向商業屬性靠攏的嘗試。
【責編:綠野】